构建初中语文“生命”课堂主阵地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罗金梅
[导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遵循语文本身的特点,要从文关怀、生命感悟、社会责任、情感孵化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觉悟
        罗金梅
        南充市高坪区教育考试中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遵循语文本身的特点,要从文关怀、生命感悟、社会责任、情感孵化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觉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使命感,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
        生命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生命关怀,其本质是关照生命活动,关注人的教育,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对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因而打生命教育主阵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以开放的、多元的思维设计课堂。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把生活中的语文内容纳入到课堂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语文现象、探讨语文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要打破教参或课文“提示”的权威。
        二、要以主体的、发展的思维聚集课堂。坚持语文课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提高语文课社会价值的本质力量的要求,也是消除语文课目中无人的现象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不包揽一切,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思考、自主选择。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力为教学目标,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
        三、要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探索融入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能力、觉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其次,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四、要以平等的、主体的精神去开发课堂。

因为“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生命”课堂中,语文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不仅仅是国家语文理论的宣传者,代言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教师不会有受制于教参、学生不会有受制于教师的感觉,师生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教师或给学生当学习顾问,或与学生交换意见,或帮助发现问题,或鼓励学生,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同时,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者,在课堂上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并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将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感受到主体性与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融为一体的乐趣,从而摆脱了以前重复教参知识的厌烦感和失落感。学生可以就教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向教师或同学提问题,可以讨论、争辩。语文课的那种无聊的感觉自然会消失,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活泼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创新课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场所,语文课堂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提供了各种信息,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语文学科的说服力。
        六、要以动态的课堂形式来增强课堂活力。 “生命”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七、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生命课堂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完整生命的发展本质是通过活动、体验和表现进行的。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生命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在各种语文活动(听说读写)中提高的。学生通过对语文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对社会的体验丰富情感,通过适当的演讲或表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活动、体验、表现也是学生应有的权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
        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以及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让语文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