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黄添小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运用;准确
【摘要】 词语是“词、句、段、篇”的枢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在实际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不受重视,教学中出现:脱离小学生认知发展、词语认识平面化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运用词语出现乱用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对策。
小学词语教学的重要性无须再赘述,而小学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那么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转变为有趣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词语内涵,并且能够精准应用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小组合作教学,重视学生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被一些国家和地区普遍运用到教学中的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注重学习体验,从体验中意会词语,转变机械记忆的传统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理解词语含义。
对于教师来说,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掌握词语,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偷懒,减少准备的工作量,相反,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让学生们能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老师需要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对于课上涉及的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涉及字词的读音、同音字、多音字,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一些成语的出处,一个生字能组哪些词语……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多方考虑,以备课上听取学生讨论结果和讲解中纠正学生可能犯的错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为例,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学习词语时,可以给各组分配不同任务,最后综合各组结果。可以将全班同学根据成绩和座位方位综合考虑平均分为三组,第一组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进行组词,并整理其同音字进行组词。如“谣”,可以组词“歌谣”,还可以联想到“摇摆”“遥远”等字词。将找出课文中多音字并组词的任务交给第二组,如泊,血泊、停泊。将找近义词反义词的任务交给第三组,如文中的“崎岖”近义词“坎坷”,反义词“平坦”等。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课堂更加有趣,让学生将词语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要求必须包含的新学的几个词语,并在课堂上朗读。
(二)语境教学,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
所谓语境式词语教学,是指老师和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生活语境来理解词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小学生进行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效运用语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丰富语言积累。通过语境教学,可以改变小学生平面化理解词语问题,激活词语背后的认知因素,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语境中学习词语,学生才能变机械记忆为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形象直观的体验,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词语。
1.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语
当学生在课文中接触到一个新词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马上查字典来弄清楚词意,而是通过阅读该词出现的上下文对词意进行猜测,因为每个词语在课文中都不是孤立单独出现的,总是要跟其他的词语组成句子才能完整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在上下文中总能或多或少地表达遇到的某一词语的意思。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之所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乃至背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更好地揣摩文中词语意思,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沙漠”一词,不借助工具书,只联系上下文,“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可以初步理解沙漠具有软软的、面积很大的、人烟很少的(因为“长途寂寞的旅程”)的特点。
2.结合生活语境理解词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文学大家的成名作,其遣词造句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锤炼,用词准确朴实、表达形象生动。但是小学生受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所限,有些词语无法独立感知其深层意义,这时教师就需要借助生活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词语。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中“美轮美奂”一词,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参观游览中见过的建筑雕刻等。
(三)隐喻分析,词语运用准确化
在小学词语教学中,所谓的隐喻,并不仅指与明喻、暗喻并列的一种修辞手法。现实中,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着新事物,虽然词语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不断地凭空产生新词,很多情况下,为了使受众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表达,我们经常会根据大众已经熟知的、具体的、形象化的词汇,来阐述一种大家尚且比较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词汇概念。而这两个大众熟悉的和陌生的词汇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在教学中,通过对词语的隐喻分析,将抽象化的词汇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词语。例如,“温床”, 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保持一定温度培育蔬菜或花卉等幼苗的苗床,另一层意思则是表示有利于坏人、坏事、坏思想滋生的地方或环境。可能这个词理解起来相对较难,将其拆开,“温”,温暖,“床”
“床”,本义是供人睡卧的家具,引申为像床的东西,进而可以联想到“车床”、“河床”,再联想到“温床”,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对于“温床”一词的理解就通过隐喻在具体的“床”和抽象的“温床”之间建立了联系,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些。
五、结语
总体说来,教师在教学时,应认清现在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策略,使学生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因为,词语从来就不是没有生命和活力的僵硬的文字符号,相反,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时,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词语的意蕴之美。
参考文献:
[1]缪云龙.回归语文本位——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73-74.
[2]李敏.认知语言学理论视阈下的小学词语教学[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37-38.
[3]薛常标.聆听词语花开的声音——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点滴体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