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峰
江苏宿迁泗洪育才启明学校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不同的知识融合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为保障教学的整体性,应当加强对文言文衔接教学的重视,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衔接效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脱节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小学诗文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特点对具体的衔接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引言:
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对于古诗文与文言文教学来说,是我国语言的核心基础,当学生的古文理解与掌握能力提升后,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的重视,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脱节问题与成因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处于上乘,当进入到初中学习阶段后出现明显的成绩下滑;部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显著提升。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存在较大的差别,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点的差别。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小学阶段以古诗文学习为主,仅是需要对古诗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背诵,所涉及的知识难度也较低,并且存在明显的故事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相对较强;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难度显著提升,文言文的篇幅更长,知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对于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小学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课速度较慢,课堂教授的知识较为有限,会在反复教授中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较为明显;初中阶段基于教学任务与课时压力,教师的讲授速度明显提升,并且知识容量较大,部分非重点知识都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讲解。
从考点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的教学以丰富学生知识积累为主,字句的占比较大;初中则是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时间紧张,考试涉及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对于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时,容易导致不能利用小学的知识经验进行初中文言文学习,因此也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从教学课标入手做好衔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文言文掌握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对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熟读和背诵,并能够掌握有效的朗读与背诵技巧,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文的主旨内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基调;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则是需要在小学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当学生具有一定学习经验后能够利用工具书辅助自主进行文言文注释与理解,从而实现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发展,更加深入的了解文言文的内涵与情感。
通过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发现,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重点内容,小学生不需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则是以学生的理解为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更加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需要深化对小学与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差异性的认知,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内容为基础,使其发挥出教学媒介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强化训练教学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反复阅读,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与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古文学习预感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独立利用教辅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转变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以此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二)从教材内容融合进行衔接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文言文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十分有限,都是以古诗文为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也只是涉及《诗经》部分的诗文教学。教师不会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过多要求,仅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背诵和朗读,浅显的了解诗文的内容和含义即可。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下,学生虽然可以对古诗文进行体味,但对于学生的中学文言文学习难以起到推动性作用,原因在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教学纲要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熟练背诵,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注重学生字词翻译的掌握效果,在深层次理解文言文内涵的同时实现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
从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学内容上的差异也会影响衔接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为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教材内容衔接的重视,将小学与中学的语文教材视为一个教学整体,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此外,小学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拓展,在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适当的进行文言文拓展作业设计,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一个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
(三)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衔接
1.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 提高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帮助小升初阶段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要对中小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给予相应的重视。首先,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 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文。 在选择读物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些篇幅较短、寓意深刻且易于理解的文言文,如《少年中国说》《古入谈古书》《论语》等,这样能够增加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和知识储备量。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日后更深入地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感知文言文。因为文言文中涉及很多音韵和节奏感强的词句,学生必须熟读后,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趣,进而很好地对整篇文章进行理解和背诵。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篇幅不仅长,而且文风隽永、思想深邃,学生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离不开自身的感知能力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而这种感知能力只有对文言文进行反复诵读才能形成。
例如,在学习《论语》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首先,语文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简介,以及有关孔子的典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引导学生对照文后的注释熟读前三则,使学生扫除理解障碍,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再次,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组学生对前三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积累,并合作翻译文言文内容。这样,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最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次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剩下的九则,学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视频,如《中国诗词大会》《传唱经典》等节目的片段,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崇拜感,对经典诗文中的人物、风俗、典故等产生兴趣,从而进发出求知欲,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内驱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小学文言文学习,还是初中文言文学习,诵读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其诵读能力的培养,是无法满足其日渐增加的学习欲望的。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要想促使中学生关注重点积累、感悟和运用所学内容,提高其文言文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工具书进行文言文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其充分感悟文言文的美妙和意趣。
以《诗经.采薇》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理解障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让学生进行自主理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的习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查找古汉语词典的方法,还要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其更深入地体会文言文的美妙和意趣,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学生心理的有效衔接
从小学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师更加侧重于鼓励性评价,通过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认知与学习错误纠正上有待优化;初中的教学评价则更加客观和完善,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以及考试成绩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避免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应当有一个过渡过程。学生的心理衔接主要是指当学生进入初中后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可能存在紧张感,也会因此导致学习退步的情况,更严重者出现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原因进行探究,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实现科学的心理过渡,从而为文言文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结语:
小学古诗文教学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现代化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语文核心素颜更多发展,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衔接教学的重视,结合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立足于教材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创新,以便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崔海洋.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与策略的研究[J]. 散文百家, 2019(3).
[2]乔海霞.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9).
[3]李兴平.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讨[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