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樊兴姣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樊兴姣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黄渠桥九年制学校  7534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数学的授课模式在逐步完善,创新思维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此,这篇文章主要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三个方面来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们;课堂效果;创新思维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创新,老师的授课效率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有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以致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挖掘。所以,在日常的授课中,数学老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把学生当做发展的主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授课中,老师受考试制度和传统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教材中固定的知识讲述为主,缺乏创新思维,学生的潜能也没有被有效挖掘。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问题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问题的提出离不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去展开探究,从而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来验证自己的认知。所以,老师要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新课改后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的授课中,老师要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是发展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思考,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进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建立相关概念,知道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我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出示课本)同学们,老师想要知道教材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呢?谁能和老师说一下?”学生积极回答,各抒己见。接着我让学生准备出尺子,开始测量,测量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结果,并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测量的。然后我找几名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鼓励,并强调测量的重点,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我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子、板凳的高度,并指导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最后我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教室中的哪些物品是一厘米的,哪些物品是一米的,由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相关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改革后,情境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授课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所以,在日常的授课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相关的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去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周末去超市吗?一般都买一些什么物品?都是怎样购买的呢?”由此让学生思考物品的称重,建立重量的概念。接着我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一千克有多重,学生积极思考,并列举相关物品。然后我准备出一袋一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拿一拿,实际感受一千克的重量。接着我再准备出一系列物品,让学生对重量进行估计,估计之后,我通过实际的称重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克和千克的概念。最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物品是一千克的?哪些物品是一克的?由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我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到课堂中,并且通过学生的创新思考,有效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3.重视实践活动,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科目,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还不完善,学好数学知识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在日常的授课中,老师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的认知,指导学生认识钟表时间,让学生知道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首先,我出示钟表实物,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并说一说自己对时间有什么认识。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观察表面,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预设回答:有三个指针,60个小格等等)接着我对钟表上面的三个指针含义进行讲解,并通过指针转动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分、秒、时。然后我让学生自主思考从12走到2(3、4、5...)经过的格子数,以及表示的时间有多长,由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我再让学生自主拨动表盘,说一说时间,并在课下建立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这样,我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时间的观念,潜移默化的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实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老师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数学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重视日常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进步与成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鸿.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4):225.
        [2]鲁成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式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3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