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平锋
浙江亚栋实业有限公司 浙江省绍兴市 312365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对各类行业的人才求贤若渴,尤其是创优创新能力优异的机电类技术型人才。为了能够给国家培养储备大量这样的人才,高校应顺从时代发展遵从国家育才方针打破常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教师们应以学生为根本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目的制定教学方案。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建设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及不计其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支撑, 这使国内各高校的职业教育的重大挑战,但也是教育模式转型的机遇。作为制造业的主要人才类型之一的机电类在过去只是以培养技术为目的,远达不到国家所需的创新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类专业人才的标准。所以,另辟蹊径重新定位机电类专业的事情迫在眉睫。
一、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设计
培养结果的定位不是能够单方面决定的,这需要以学生追求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制定的方针来进行深度研究。因为以往的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过于模糊,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各不一致,以致于教学课程及其内容把握不好程度,令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大减低。故我们将目标划等级——一级对培养方向和程度做好准确定位,二级则将培养标准进行完善规范。
1.1机电类人才培养的一级目标
一级目标即机电专业应用的主导性培养目标。机电教育以培养技术型、高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及综合型的人才为主。我国育才方针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分层次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本目标的含义是培养出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后具有良好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并拥有高等职业素养的机电工程师。在其毕业后能够投身于相关机电制造业,以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承担起研究开发、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需求。
1.2机电类人才培养的二级目标
二级目标则是对一级目标定位好的培养方向及划分好的层次进行详细呈现。因其需要一般工程类人才的特点和机电类专业的特殊要求,故将其分为三个维度:素质、知识、能力。本目标由这三种维度彼此相容而构成。
大量的知识储备是基础要求。具有夯实的一般数理知识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是作为机电类学生的基本储备要求,能够熟练掌握较广泛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达成的严格要求,尤其是综合型人才。另外,本目标对教师也有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工程实践的最前沿的新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案,对学生教授能够跟上新时代变化的专业技术知识;切勿因教师本身怕其出错而不敢为之。以这些为基础,机电类人才还要了解和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
能力是展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一种方法,能够体现知识维度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效率之快。机电类人才的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学习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可以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有效准确的整理出自己所需的内容;二、理解新知识的速度较快,能够快速捕捉重点并与其他有联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三,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增加新能力的效率。除学习能力之外,管理沟通能力同样很重要。管理沟通能力的提高能够让你有效的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相关人员并获得理解和支持。获得这种能力不仅需要中英文口语表达能力清晰,还需要书面交流能力也够强。
素质是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专业、人文、思想道德。
专业素质就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外在体现,其好坏程度取决于解决专业问题的效率。人文素质是指学生能够对人、社会、大自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而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学生拥有良好的三观。现时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及对祖国的伟大复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
二、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路径
2.1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
校企即学校和企业,需要进行校企合作是因为只依靠学校这一主体实在无力完成培养机电类行业的人才任务。机电类行业新技术更迭换代非常快,学校的资金不允许配套设备跟着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换。而吸引相关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对顺利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进行了保障。企业可从课程实践、设备等方向与学校共同努力,这样能够提高机电类人才的质量与效率。
2.2重组“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培育实践教学共同体
作为被工程教育出来的机电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不能只是懂得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就草草了事。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还是要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慢慢得到锻炼。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下,企业扮演重要角色为同学们提供实践环节的场所和设备,增加学生们的实践次数从而锤炼出过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思路:单次训练,多次渗透,同学们只有在经过无数个“学习、训练、强化、应用”周期后,才能最终实现实践能力直线上升。
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素材:全面培养实践能力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各个方面上充分开拓教学资源。第一,不仅要给学生们安排课程基础的实践实习,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专业竞赛。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习将课本上的知识得到训练还能通过竞赛串联多个实践环节的成果。第二,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企业生产的真实案例,还能带着学生们参与到企业的生产项目当中。这可以使学生们对设计生产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还能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为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 对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模式的思考与体会
3.1 理论知识 、操作实习 、生产服务相融合
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应紧随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来更新,打破传统教学的顽固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结为一体,强化学生们的职业意识,着重培养应用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
3.2 发挥职业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
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因材施教,利用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强加练习,推动职业教育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结束语
培养机电类综合型人才能够将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力无形增大,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理想。然而,校企合作是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想要促进培养人才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对社会全面的专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必须加大合作力度与深度。因为综合型的人才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需要理论性的知识学习还需要进行实践。而这需要校企协同合作提供场合和设备。
参考文献
[1]权宁,吉智,朱涛.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机电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2):335-336.
[2]盛俊飞. 数控技术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5):83-84.
[3]王新琴. 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3):47-49.
作者简介:姜平锋(1989-03-29),男,汉族,籍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前职称:中级工程师,学历:大学专科,研究方向:机电类风机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