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宏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校 618005
摘要: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敢于对教师的答案和教材内容说“不”的勇气,有挑战教材,提疑质疑的精神。新时代的教育观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刻板的教学理念,打破不科学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新的眼界对待教材、教法和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绝对的领导者。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接触数学的起步阶段,这段时期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结合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侧重思维由问题开始,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对教师、教材、教法等提出质疑,为学生长远的数学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高年级;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将数学进行简单的计算,而是在于通过简单的探索、思想的发展、思维的重建,形成对于问题的思维解题模式。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课程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课,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将课堂交到学生的手里,将课堂的主体换为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时,要将课堂设置重新划分,将课堂的教学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密,将具有趣味性的探索交到学生的手里,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思维相对简单且知识存储量不高,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绝佳的好时机,数学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代替学生完成这部分的探究,那么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学习就是一个被动承受的过程,所以,将探究过程交给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尽量自己解答疑惑,实在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询问教师或者等待教师的系统讲解,这样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合作探究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自去探究,掌握知识、了解知识和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探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学生的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体,上课时拿出来,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给圆柱体的侧面包上一层彩纸,需要多大的彩纸?”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办?剪刀剪下圆柱体的侧面,剪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后,学生开始分工合作,动手操作。有的切去圆柱体两侧底面;有的用剪刀沿圆柱体垂直开;有的负责将剪开的侧面展开。最终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交流、对比,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柱体的周长,宽是圆柱体的高。从这个案例可知,运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提问
受年龄的制约,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高效,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积极思考,与他们所处的学习情境有一定的关系。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弱,他们的学习行为往往会被情境所干扰。所以,无论是什么课型的数学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特别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提问,更需要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不被教师的尊严所左右,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问。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进入情境当中,把自己作为情境中的主人进行提问,无论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恰当,我们都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思考,勇于提问。同时,我们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抽象的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面对情境中的条件进行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拓展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教学实际条件对课堂内容从纵向和横向合理渗透,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的意识。首先,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深度思考提供条件。问题拓展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问题的深度、广度进行延伸,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其次,教师要充分掌握学情,懂得在适当时机给学生提供帮助。小学生阅历浅,知识储备不足,当其在问题拓展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教师要学会疏导,增强学生信心。最后,在每一次的问题拓展后,要让学生总结积累经验,提高问题拓展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百分数(一)》时,教师可以以例题1的内容为案例进行分析。例题1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命中率”的学习。通过王涛5投3中和李强6投4中判断谁的命中率高。新课教学前,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例题的信息预判答案。有的学生说李强命中率高,因为他中了4个。也有的同学说王涛命中率高,虽然他只中3个,但他总共只投了5个。还有的学生说-样高,5投3中,2个没中,6投4中也是2个没中,所以一样。教师这时并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引导学生理解命中率的含义,即命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当学生掌握命中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进行问题拓展,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和命中率相似的百分率。很快,发芽率、存活率、出勤率、出油率等数学用词活跃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整个问题拓展过程自然轻松,学生易于接受、掌握牢固。
三、结语
综上所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个懂得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鲜活个体,从思考、质疑中逐步探求的知识远比不思考、不提问、全盘接收得到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参考文献:
[1]关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大世界,2015(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