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骎 张立新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教材听力难度七年级到九年级逐渐递增,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对于听力练习难度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求教师进行听力文本深度挖掘,设计满足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听力练习,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本文以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中的听说课为例,通过精准数据分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深度挖掘文本,丰富多样化教学情境;梳理单元思路,自主选择多层学习难度这三个维度展示如何基于人工智能精准的大数据支持,促进多维交互,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听说课堂分层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英语听说课;分层;策略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英语听说课是每个单元的的第一堂课,打开单元学习大门,了解单元话题,通过听力输入和口语交流活跃学生思维,训练听说能力,对学生最后语言输出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本身学生对单元话题的认知,学生的口语输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对听力文本的消化和理解。初中英语《Go For It》教材听力难度逐级递增,在初始阶段英语听力难度上对前端学生而言缺乏挑战性,在后期阶段英语听力难度对中后段学生造成较大障碍。相同的教材,同样的听说练习,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段、不同特质的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但目前中学英语听力分层教学缺乏实践实验研究内容。查找到的初中英语听力分层教学等文献均为期刊论文,基本停留在可能性路径的理论探究,并没有从实践例证的角度对分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笔者探索设计基于文本内容,符合学生学情的听力练习,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练习,从而各有所得。依托人工智能推送、即时反馈、人机交互等功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练习的难度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题目,老师则可及时了解学生自主选择的情况并精准地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人机、师生、生生多维度交互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为实现英语听说课堂自主选择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二、理论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多种智能,每一位同学拥有的智能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元智能,引导和挖掘每一位同学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潜力。多元智能理论启示了教师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性,重新定位教学观,因材施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1]
瑞士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来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现实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学习者要进行新知识的重新建构。学习者要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1]。人工智能在英语听说课堂能使学生在课堂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帮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下建构起符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促进了自主选择下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该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不断突破“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信息.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上都要顾及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上,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启示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使教学发挥其最大功能.同时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应遵从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初中英语听说课分层可行性
(一)实现技术支持,进行多维交互
PAD是通过无线网络把人工智能里的多媒体内容传送到显示设备上,并且无线同屏应用将老师人工智能内的图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内容或对设备的操作过程屏幕镜像到大屏幕上,是一种全媒体互动的教学手段。
教师能在课堂上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实时同屏,革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在逐渐改变中。通过技术搭建师生课堂交互的桥梁,通过人机交互促进师生和生生交互,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二)基于精准分析,打造个性分层
基于“互联网+”和PAD的英语听说课堂,学生每人一PAD,学生依托PAD及时反馈功能,老师可及时了解学生自主选择的情况并精准地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老师在课堂可通过PAD将设计好的听说练习发送到每一位学生的PAD,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练习的难度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题目,给予学生课堂自主选择的自由,释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机交互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多维度交互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2]。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初中英语听说课分层实践
下面以初中英语《Go for it》为例,展示教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交互性、大数据统计和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在英语听说课堂上搭建教与学的技术桥梁。通过为不同学习能力学生提供不同的听力练习,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难度的自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准数据分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案例1 七下Unit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Period 1
【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一节听说课的话题是上周末做的事情,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过去式,而重难点在于要让学生能够用who, what, where,how等特殊疑问句讨论关于上周末的活动,让学生的对话内容更丰富。原教材2a,2b听力播放两遍,分别让学生将所听到的内容划线并写下表示人名的字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对于部分同学来说一遍听力就可以完成这两项任务,第二遍听力学生就会失去认真做听力的耐心和兴趣。而且,原听力练习并没有设计本课时的重难点who, what, where, how的练习,没有给学生练习重难点的机会。
【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不同的听力能力,教师首先将2a和2b练习结合在一起,将改编后的练习通过人工智能智通课堂传输到学生人工智能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听力需求选择做人工智能上合二为一的练习,也可以做书上练习。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一遍就可以完成的同学,教师又设计了一个能够凸显教学重点的问答听力练习,旨在给那些听力能力较好的学生更多练习和选择的空间,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的输入。
【课堂成效和反思】
通过大数据呈现,有31位学生选择了人工智能上整合的2a,2b练习,有10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了书本练习。第二遍听力有20位学生选择做问答题,通过写下听力当中的关键词来回顾过去式的用法并且体会听力文本中的三个重点问答,即在询问周末生活中的what, where, who。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任务,提供必要的材料,提出活动要求,并监控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4] 电子书包人工智能作为师生交互的桥梁,作为一个媒介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传送给学生,更好地呈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适度改编教材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从而让中上段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找到自我效能感。通过人工智能及时反馈,教师也及时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发现学生问题,共享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双重效率,到达教与学的双赢。
(二)深度挖掘文本,丰富多样化教学情境
案例2 八下Unit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Period 1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目标是让同学们学会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别人的烦恼,并用正确的句式给予他人合理的建议,也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很多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教师要尽量创造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实际生活,有话可说,鼓励班级帮忙提供建议。课文的原听说产出部分要求学生角色扮演关于Peter和他的朋友之间发生的矛盾(图),该活动内容枯燥且缺乏思维含量,根本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需要的是一个关于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其进行头脑风暴。
【教学设计】
为了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跃学生思维的课堂活动,教师改编了原2c活动,将产出活动改编为小组合作,即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彼此遇到的问题,并且相互给予建议,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report。在这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在人工智能上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滚屏截停的方式,让同学们的烦恼滚动起来,全班一起喊停,抽取幸运的同学让全班同学为她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烦恼;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某位同学的烦恼,有针对性地为他解
【课堂成效和反思】
人工智能实时反馈和同屏功能可以使同学们的问题在课堂分享给全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参与到了征集问题的活动中。由于是同学们真实的普遍性问题,很多同学对问题都感同身受,看到好朋友的烦恼,积极地举手为同学解决问题。有部分同学还通过人工智能教师端首字母印索功能准定位到想要帮助的同学,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气氛活跃。有了这一步活跃思维的铺垫,最后的小组合作产出同学们讨论激烈,小组汇报有声有色。
学习重在体验,只有体验式的学习才能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因此真实情境是听说课的语用载体。通过适当改编教材,创设真实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发展兴趣也培养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发展。
(三)梳理单元思路,自主选择多层学习难度
案例5 八下Unit 10“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 Period 1
【学情分析】
本课的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用完成时态来表达对旧物的处理方式,包括keep,give away和sell三种方式以,并引导学生培养对于捐赠这种方式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该听力文本较长,内容冗杂,语速较快。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发现听力练习2a设计的check和circle任务对于中后段学生来说通过一遍听力很难完成,而且即使完成练习,学生对于旧物处理的两种方式区分仍然不明确, 影响接下去的2b练习。其次,2b练习的设计对于前段学生来说过于简单,而且听力原文中体现了对于旧物处理方式的细节和情感态度的内容在练习中无法体现,这要求老师挖掘听力文本,梳理听力文本以及思路,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并基于学生学情的听力练习。
【教学设计】
基于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教师适度改编教材,将2a的听力练习设计成keep和give away的分类(图1),直观地告诉学生该听力文本讲述了keep和give away两种旧物处理方式,更适合于中后段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对于旧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原因和更多情感态度的表达,沿袭上一题,教师将两种不同分类方式的物品分开呈现,同时加入了更多听力重点(图2) ,题目难度更适合于前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成效和反思】
考虑到2a对于中后段难度较高,教师帮助学生框架出听力重点,整理思路,
根据大数据反馈,学生在自主选择练习题时只有7位同学仍然选择了书本练习(图3),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节奏,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做课堂自适应。除此之外,在2b练习的选择上,有12位同学选择了人工智能练习(图4),可见前段和中段学生倾向与挑战难度高的听力练习,以此找到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课堂的自适应是教师课堂个性化教学的结果,教师要正确判断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有差异地设计活动,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选择对应难度的题目,教师适度引导,学生能主动学习,打造一个以生为本的自适应课堂。
四、教育成效与反思
(一)双向数据反馈促进精准“教”“学”
移动终端产生的数据是双向的,所谓双向也就是学生和教师均可看到相关数据,他们可以据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教师)和学(学生)。一方面,移动终端呈现的数据,比如学生选择了哪些难度的练习题目、练习的效果如何等,都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教师可以依据数据反馈出来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即时调整教学设计、选择适当的课堂策略、采用具有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突破重难点,通过精准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在移动终端中提供的学习资料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兴趣和水平的学习内容;根据移动终端中的教师即时反馈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而据此恰当分布学习时间,重点攻破自身薄弱点,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学习。
(二)自主选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基于学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课堂成就感,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不变的主题,也是课堂研究的方向。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英语听说课堂,学生每人一人工智能,老师在课堂可通过人工智能将设计好的听说练习发送到每一位学生的人工智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练习的难度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题目,想较于传统的“一刀切”式课堂,这一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释放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学生选择了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学习内容,本身就非常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因此最有助于自身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内容设置是否真正实现了科学、分层,能否真的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脚手架”至关重要,技术仅仅起到辅助作用,人工智能中的学习内容设置是否真正实现了科学分层,学生能否真的通过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这才是真正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三)分层教学力求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地
教育教学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人工智能是通过无线网络把人工智能里的多媒体内容传送到显示设备上,并且无线同屏应用将老师人工智能内的图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内容或对设备的操作过程屏幕镜像到大屏幕上,是一种全媒体互动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在课堂上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实时同屏。通过这一技术搭建了师生课堂交互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人机交互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多维度交互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分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2] 总之,利用人工智能的多种功能进行课堂中的内容讲解和学习评价,能够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提供参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四)实践反思
PAD在课堂上的使用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选择,旨在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信心。但是实现学生课堂自主选择的活动要求老师设计基于原教材练习的课堂活动,需要教师在备课磨课中不断尝试和反思,需要结合整个备课组的力量,不断修改和探讨。
五、结语
“以人为中心”是教育一贯的追求,无论是古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还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分层教学”“生本教育”,本质都期望教学能够尊重学生在能力、需求、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其中提供恰当的资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教育带来的一定的挑战,但更多的是机会和资源,当信息技术被恰当运用,教育效果将事半功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红利,给学生更多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唐宇红.新学习系统[M]. 杭州: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45-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
[3]杨惠艳. 互联网+媒体技术助力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学生英语[J]. 中学生英语,2018(7): 96.
[4] 王斌华. 吕良环.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