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 311200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虽然从小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往往比较空泛,并没有内化到真实的情感中。历史课堂应该承担起这一使命,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更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的力量,提升历史思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认同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鉴于此,本文对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的基本情感及思想心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家国情怀”思想的引领,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基础上,将“家国情怀”教育渗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形成感悟一思考一深化一唤醒的“家国情怀”教育过程,来逐步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国家历史,最终进一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有力地驱动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重大历史事件大多是利用一条时间轴贯穿起来的,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不仅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也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份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家国情怀的意义,在学习当中感受到传统的家国情怀与现代家国情怀之间的变化,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促进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学会去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让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二、家国情怀理念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借助影视作品,创设家国情怀教育视觉情境
对家国情怀内涵的阐释需要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对于高中生而言最具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就是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纪录片、电影等。这些蕴含家国情怀的影视作品在选材方面、情感培育方面都比较注重细节,可以深入人心,抓住人心的情感悸动。因此,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载体。
例如,以《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为例,课程内容主要讲述了当时我国国内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民众的生活现状以及国际上列强发展概况等,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此版块的认知,笔者选取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纪录片,该纪录片以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以慈禧的一生为轨迹,讲述了对应的历史故事。在影片中圆明园被烧的片段十分震撼,不仅还原了历史的原貌,展现出落后中国被列强欺辱的画面,还通过特定的影视制作技巧独具特色地介绍了清朝晚期的现状。在学生观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谈论自己的看法,并设置引导性问题,比如你认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烧?从圆明园被烧事件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站在今天的角度,你是如何看待圆明园被烧事件的?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进入相互探讨的状态,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并且说出有此结论的原因。教材中关于西方列强入侵的介绍,是使用文字的方式来阐述的,学生实际的内容体验感不是很强,但是如果学生处在相应的人物故事情境中,那种对列强入侵的不甘、圆明园被烧的懊悔、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感等情愫都会被诱发出来。对于高中生而言,当这些历史画面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自然会萌生出家国情怀,联想到勿忘国耻,并且学会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曾经的历史事件,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身处现代社会的中国,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够在未来保护好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每一位中华儿女,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强大自己,争取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工作,教师可以给高中生选取一个好的故事,而借助影视视频资料来创设对应的故事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策略。高中历史教师要懂得结合实际课标教学诉求和课程内容要求来选取对应的影视资料,并将其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素材,以引导历史课堂教育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2、援引历史形象,发挥英雄人物的模范效用
高中历史课程中有很多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应该成为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素材。当学生将对应的历史人物作为偶像的时候,其言行举止都将成为高中生敬佩的焦点。也就是说,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搜集和整理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形象的资料和信息,并对其进行汇编,穿插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中,以发挥民族英雄的模范效用。
例如,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形象为孙中山先生,很多学生对于孙中山先生十分感兴趣,因为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是很值得敬佩的。“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的座右铭,28岁的他取“中华振兴”之意,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接着他发动多起武装起义,领导推翻清朝统治,使得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向灭亡。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把握时代的脉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倡导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不断前进。在了解孙中山本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从细节入手,讲述更多细节性的故事,尤其体是现孙中山先生立体化形象的故事对于高中生的熏陶往往更加明显。当高中生了解了孙中山的为人、举止之后,孙中山原本高大的历史人物形象开始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孙中山先生没有放弃,在受到军阀和政客不断排挤的情况下,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去挽救局面,这种家国情怀是纯粹的,是发自内心的,虽然当时的旧中国千疮百孔,但是孙中山先生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好一些,变得强大一些,变得自主一些,这就是他“天下为公”的一生。
教师要注意在讲述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时候,除了要注重细节,还要带着情感去朗读和传述,在这样的氛围中高中生对于实际家国情怀的理解才最为深刻,实际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和进步。高中历史教师要懂得挖掘这样的偶像,对各种资料进行阐释,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3、倡导博古通今,创设良好情感引导环境
教师要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方方面面。高中生在接触我国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而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高中生站在现阶段的角度去审视各种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在实际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到博古通今,联系过去与现在,以树立更加正确的家国情怀价值观。教师要引导高中生的爱国情感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例如,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教学为例,其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我国封建文明发展的鼎盛表现之一,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在了解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高中生意识到古代先人的智慧高超,能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发明创造出无数的瑰宝,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国家实现强盛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我国改革开放后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成果,实现古代与现代的对比分析,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高中生可以进入博古通今的状态,此时教师再进行家国情怀的情感引导,学生就能意识到要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既然在古代我们可以在科学技术上做到遥遥领先,那么在现代我们也可以在各个领域赶超其他发达国家。
由此可见,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古代科技、古代遗迹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古代我国社会发展处于世界前沿,这就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也要不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才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
三、结语
总之,“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将家国情怀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同时也让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时,能从“家国情怀”和历史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情境来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历史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敬畏,对国家充满热爱。
参考文献:
[1]周夕雨.中学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研究评述[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4):105.
[2]汪敏.中学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浅析[J].情感读本,2019,(2):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