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平
杭州千岛湖建兰中学,浙江 杭州 311700
摘要:作为教师,无论教授怎么样的内容,都要做到以学生理解为先的目的,倡导意义理解的教学观念。初中科学教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科学地看待万事万物。科学的概念因为课程的属性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来认识事物与发生的现象,帮助学生逻辑思维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在意义理解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探讨初中科学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意义理解;教学设计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科学是初中生的一门难点学科。像传统语数外科目的学习,教师绝大部分的教学都停留在相关概念和理解和记忆层面上,很少会分析概念产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科学课堂上能够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教师不得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从持久内容理解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课堂上,理解科学含义是重点。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通常会按照教材的目录顺序进行教学。教材的顺序有着它背后本身的由浅入深的道理,但对于班上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讲,教材当中的排序不一定适用每一个学生。另外,初中科学的教材上为了均衡搭配知识的原则,一个大板块的内容可能分散于教材的几本书上,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材,学生的科学知识框架就会显得零散,不易组合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秉承着从持续内容理解的原则上,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总结和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初中科学学习的效率[1]。
纵观初中科学教材,拿七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课文举例,课文中介绍了在宇宙当中存在的太阳和月球等,还介绍了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产生的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对于后面现象的产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在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中已经单独介绍了”人类家园-地球“的一些知识,这样的先后顺序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理解。但由于教材内容编排冲突,就会冲淡学生对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当教师把两个分散开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时,就能很容易地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持续的理解记忆。
二、从学生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当初中阶段学习到新的科学知识后,学生就将其与以往的知识进行联系,这就产生了“理解”。
学生在理解知识点背后的意义之后,不仅能够熟知科学知识概念,还能将这些概念转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新问题。教师要多从学生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上进行教学设计,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意义理解。
比如初中阶段“光合作用”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对于这样的生物专用名词和概念很难理解,学生觉得抽象而不易记忆。这个时候,如果将这些新的知识放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库中去加工,会产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光合作用”课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观察一棵植物”和“植物是活的吗”这些课文中入手,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常识中进行新知识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知识中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凭借以往的记忆进行知识的叠加和整合。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学习起来也能感觉到轻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理解。
三、从知识迁移的真实性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再是以往的的刷题和重复记忆,而是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解记忆然后实际运用[2]。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转变向学生单方面讲授知识的观念,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创新,为将来更高阶层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比如在八年级课文“物质的溶解和分离”课文当中,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熔化、汽化等物质现象。那如何将此知识迁移到新的物质内容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基于这样的教学原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中入手。比如用炒菜放盐后盐消失的现象、泡茶白水变色都是生活当中很常见的物质溶解的现象。豆渣过滤豆浆,泥浆沉淀砂石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分离现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入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物质原理,学生就会利用以往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现象的实验,随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思考进行探讨,是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意义理解的目的。
结语:
总之,初中科学的教学的意义理解,不能单靠重复记忆和背诵来解决,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东波.实践与科学——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策略微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1):10-11.
[2]游聪波.论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帮助[J].试题与研究,2020(3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