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陈建萍
[导读] 本文的主旨为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来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以文献探究为理论基础,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应从深度挖掘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中、利用实践活动开展人文教育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陈建萍    浙江省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  浙江  开化  324300
【摘要】本文的主旨为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来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以文献探究为理论基础,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应从深度挖掘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中、利用实践活动开展人文教育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01-01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也急需跟进经济发展步伐。目前,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课题。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将人文素养与教材内容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历史与社会教学属于一门融合类科目,其涉猎范围极广,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等内容都包含其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不仅对历史人物事件等加以总结,也对当前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探究,是学生们学以致用的重要科目。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与当前社会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学会借助古代先辈的经验教训来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提高其人文素养。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后人对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总结观点,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的主要探究方向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将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事实探索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历史观。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贤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当前,我国初中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社会中,缺乏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匮乏。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可以充分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艰难险阻以及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历史与社会科目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能够弘扬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1]。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将人文精神进渗透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文化知识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接收到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授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单元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杨靖宇在冰雪寒天、弹尽粮绝的战斗环境中,以一己之力与日伪联军缠斗了数日,最终壮烈牺牲。而日寇为研究其顽强的生命力,残忍地将其解剖,结果只在他的胃肠内发现了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发现一颗粮食。学生为敌人的残酷感到愤怒,也为英雄的壮烈牺牲感到惋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中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多以板书形式为学生讲授知识,其内容单一、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开展人文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素材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有助于人文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教授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关于《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各族人民的风土民情播放给学生看。很多学生从未去过其他城市,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秀丽风景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素材,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可视化情境,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更直接地欣赏到这些美景。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手段,能够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人文气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实践活动开展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限制、地域限制以及教材内容限制,降低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环境,带领学生们去博物馆、名人故居或者烈士陵园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基地参观。同时,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与此地相关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讲与学生们听,从而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素材进行搜集与整理,并合理安排学生们分享整理结果。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真实史实的直观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2]。
参考文献:
范珍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策略[J].新课程,2021(02):219.
张红.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9(04):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