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资源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俞又心
[导读] 遵循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按照微课资源的设计原则,将微课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微设计”“微情境”“微融合”都为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俞又心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摘要】遵循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按照微课资源的设计原则,将微课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微设计”“微情境”“微融合”都为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18-01

        一、研学后教下教学观念的转型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枯燥、体验缺失、储备不足,没有过多的关注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虽然大多数小学都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道德与法治教师对现代媒体的有效利用率不高,新媒体技术并没有真正地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转型。抛弃传统教育理念中落后的教学观点和低效的教学方式,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响应国家的新课改教学号召,引用微课等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坚持“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情景和研学任务。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
        这种研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迎合了当今的教育大势,但是教师要想在此理念下提升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对微课类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
        二、研学后教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资源的设计
        1、微课资源设计原则
        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教师在设计微课资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第一,要遵循精简设计原则,微课设计尽量将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第二,要遵循学科定向原则,微课资源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要遵循关联性的原则,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第四,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可以在微课资源中加入音乐、动画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五,要遵循研学性原则,就是要让为了资源的应用具有意义,可以在微课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扩展思维。
        2、微课设计方法
        在具体设计微课时,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以外,还要注意微课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阶段,教师要从每个阶段入手,保持各阶段设计的合理性[1]。例如,教师在设计《我是中国公民》这节课的微课资源时,可以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核心知识点“深化爱国教育,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接着围绕核心,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微课中以中国公民的卡通的形象为基础添加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加入研学任务,例如,让学生根据“公民在国外”的情景,创编小故事,从而发布研学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另外,在实际应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效果,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微课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念。



        三、研学后教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资源应用策略
        1、“微设计”——突出研学重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小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研学重点进行“微设计”,通过微课手段将原本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借助微课视频代讲,或将文本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的可视化演示等,活化课堂教学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如在《吃饭有讲究》课程的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动画片《食物的诉说》,既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帮助学生提前消化知识,在趣味学习中解决了研学重点。
        2、“微情境”——丰富研学体验
        “德育即生活”,品德课程的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实际。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以“微视频”为载体,根据研学重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课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显示,再进行研学任务的布置,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的道德生活体验更加强烈。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视听结合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体验活动,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我们一起来合作》时,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生活中合作的微课,内容为整个班级的小朋友在做大扫除,以生活为素材,内容真实富有感染力。然后向学生提出研学任务:小组合作完成剪贴画然后,学生开展了合作实践,亲身体验合作的乐趣以及合作中会发生的小摩擦。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带来冲击,令学生身临其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自身体验。
        3、“微融合”——升华研学主题
        “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课程,所追寻的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为自觉地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就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是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融合各科的学习,增强家校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升华研学主题,增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吸引力。
        例如,在学习《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微课《这样吃好吗》,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吃饭时可以说话么?挑食对不对呢?从而明理导行,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在讨论挑食对不对时,又可以运用绘本微课《高个子矮个子》,让学生了解挑食危害大,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干干净净吃饭好》发送至班级群,引领家长加入到孩子行为品质的教育中来。
        综上所述,教师遵循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按照微课资源的设计原则,将微课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微设计”“微情境”“微融合”都为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实践奠定了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利用微课资源“微”的特点,明确研学任务,突出研学主体,产生情景化的微体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