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渗透,深化理解——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的结合思考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朱怡雯
[导读] 本文在分析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融合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改善高校化学教学现状,借助化学发展史的融入渗透,加深学生对抽象晦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校化学教学质量。

朱怡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10018
【摘要】本文在分析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融合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改善高校化学教学现状,借助化学发展史的融入渗透,加深学生对抽象晦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校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发展史;高校;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62-01

        前言:本世纪中后期,化学发展史在化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至此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内掀起一股研究学习化学发展史的热潮。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内,关于化学发展史的教育教学还处于薄弱阶段,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化学属于基础性课程,但是因受课时数亚索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会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很少会将化学发展史融入其中。同时,高校教师身上承担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研究化学发展史的时间较少,很少会对其予以学习和关注,这些都会影响到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的结合。对此,本文围绕化学发展史,就其如何融入高校化学教学做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结合,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中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求实科研态度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很多学生都知道居里夫人研究反射性元素的杰出贡献陈旧,在其中要向学生渗透,虽然居里夫人成功提炼镭物质,但是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面向国家及社会大众公开介绍镭物质的获取提炼技术,并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呈现居里夫人在这一方面言论的视频。通过化学发展史的融入,可以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融入贡献成就,深化知识理解
        化学概念、模型、规律及公式等知识点的形成,是科学家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俗话说:“积少成多。”众多化学成就的累积推动了化学视野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点讲解时,要注重化学科学家贡献成就的融入,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杰出贡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点。以“化学平衡-催化剂”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讲解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合成氨、火焰中化学平衡、玻璃电极、燃料电池电解化学分析等成就贡献的过程,并且告知学生1918年哈伯凭借“哈伯-博施法”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件。


通过哈伯贡献成就的融入,可很好的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可以加深对平衡-催化剂知识的理解。
        (二)融入理论发展史,培养辩证思维
        教材是教师面向学生讲解化学知识点所必须用到的载体材料,其中涉及众多的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而言,抽象晦涩的化学理论知识不免会增加其学习难度。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象,教师可将化学理论发展史融入其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继而提高高校化学教学效果。以“酸碱理论”为例,教师可面向班级内的全体学生说明酸碱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的最初认知是建立在个体感性的基础之上,随后科学家通过实践实验得出酸碱电离理论,奠定了酸碱理论的理论。随后,在实践中发现酸碱电离理论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补充,先后形成酸碱质子理论、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等,在实验检验、思考探索、完善创新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学理论。在化学理论发展史的讲解中,学生可以了解酸碱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面具有良好作用。
        (三)融入概念模型,发展科学认知
        化学公式、规律及概念等知识点的形成,是建立在质疑、建模、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因此,在面向高校学生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可应用对比教学法,对化学概念模型进行比较,以此来实现化学发展史与高校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以“原子结构模型”为例,教师可按照“1983年道尔顿原子学说——1904年汤姆森西瓜式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波尔原子结构模型——1926年薛定谔量子力学模型”的顺序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化学发展史,使得学生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意识到化学概念模型的提出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化学科学认知。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发展史,可以借助发展史在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发展史中收获经验、技能、方法,这对学生求实科研态度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向高校学生传授讲解化学知识点时,可将化学贡献成就、理论发展史、概念模型发展史等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劣迹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有效发展学生科学认知,为高校学生打开通向化学世界的新大门。
参考文献:
[1]张帆,张瑞,张东恩,王明艳,夏海涛,周丽华.微课背景下的高校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风,2020(25):49-50.
[2]张克杰,雷菊珍,张声春,张春祥.基于创新创业视角的高校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20(04):138+140.
[3]符臣敏.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应用分析[J].智库时代,2019(44):193+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