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龚苏荣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促使许多基本理念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在反复实验的状态下,许多先行者都层有一些疑惑,并且遇到了一些问题,促使我们后来者必须在深入了解的背景下,尽可能的避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进行简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进程做出贡献,仅供参考。

龚苏荣   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  655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促使许多基本理念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在反复实验的状态下,许多先行者都层有一些疑惑,并且遇到了一些问题,促使我们后来者必须在深入了解的背景下,尽可能的避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进行简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进程做出贡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109-01

        在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现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促使实验之内的所有教师都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当然,在这期间势必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妥善处理,所以我们作为后来者就必须在深入了解的背景下,积极参考、借鉴,并不断完善。因此,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就变得愈发重要。
        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研究
        (1)课程结构的调整
        对于课程结构调整及其改变而言,是新课改之内的一大闪光点。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表明,必须对课程结构予以深度优化。首先,把课程类别转变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选择性必修课程,在确保一样基础的背景下,为各个发展反向的每一位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课程。其次,积极明确所有课程的功能定位。和高考综合改革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课程需要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安排,全秀全考;选修课程应该由学校按照具体情况统筹规划开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备考亦或是学而补考;选择性必修课程应该由学生按照个性化发展以及升学考试的实际需求安排选修选考,以此为学生就业与高校招生录取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基本理念
        就我国高中教育工作而言,并非属于精英教育,而属于大众教育,由此表明,教育民主属于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精神。基于此,本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为:
        首先,严格根据时代性、选择性以及基础性等多项原则,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让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能够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知识技能的相关学习和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提高予以进一步结合。
        其次,严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自定学习计划机制、选课指导机制以及学生管理机制,以此为学生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编制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机制,以此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参考
        (1)课程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全部否定
        于2004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有四个省市逐步展开了高中课程改革阶段,以此为了对其中的工作经验予以进一步学习,同时促使各个省份是语文教育人员可以对高中课程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于2005年9月,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便前往宁夏银川组织展开了第一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就本次会议而言,一些专家着重针对其中的课程要求予以全面解释,并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做出了简略的介绍,而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代表同样把其中的所有工作经验,出现的问题与挑战逐一提出,同时将多节课改观摩课逐一分享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对课改观摩课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有教育工作者如此讲到:何种形式的课程可以被称作课改课?何种形式的课并非课改课?就该问题我们就可以研究,教师们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是怎样的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更有甚者觉得新课程改革就应该是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不同。例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否促使学生自行借助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模式展开学习,而教师并不需要予以过多的讲解,是否需要把多媒体展示这一功能合理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等等。但是,实际上新课程改革并不具备唯一答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促使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一起去展开分析和探讨,将最适宜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执行信息想系统研究出来。然而,全部的改革都一定不是全新的,与传统之间具有许多差异,其不仅需要继承传统,需要对传统做出进一步发展。
        (2)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完美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完美融合属于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特性之一。课程标准即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融合,然而在世纪末我国语文教学的现况下,无论是教材编制,还是教学实践,都十分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促使其工具性特性并不高。
        (3)积极应用自主、合作与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在相关课程标准之中便对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形式做出了详细的讲解,人们将接受性学习当做传统的一种变相,并把其当做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课程教学工作中。
        结束语:综上所述,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许多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以及生态生成等多个方面都必须在实践操作中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此将教学需要相适宜的有效措施全面应用到具体工作中,进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娣.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分析[J].文渊(高中版),2019(3):597.
[2]吕玉波,周明燕.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J].课外语文(下),2020(7):95,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