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有效导思——浅谈初中科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鲁晓庆
[导读] 初中科学课程是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创编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出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本文将对初中科学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初中科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鲁晓庆    浙江省衢州市巨化中学  324000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是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创编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出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本文将对初中科学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初中科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140-01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初中生群体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学习基础不同、对科学课程接受能力等方面差异,导致后进生群体的出现。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实施有效引导,将有助于促进科学中后进生转化。
        一、初中科学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首先,初中生年龄大多在13-16周岁之间,这个实际的学生在课堂上专注时长通常为15分钟时间左右,而每个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差距,进而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存在,一些意志品质较弱的学生没能把握关键的15分钟“关键期”进而影响到自身学习效果。
        其次,初中科学课程是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经过深化而得来的,小学所学的科学知识构成了初中生的“原有经验”,但是不同的小学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同,进而造成初中生“原有经验”存在较大差异。小学科学知识薄弱的学生逐渐显现出劣势,进而影响到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科学知识跨度较大
        从初中科学课程内容来看,包含了物理、化学、地理以及生物等学科的内容,因此,科学课程是一门将诸多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增加了不同科目之间的关联性,科学课程的逻辑性会相应减弱。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在不同科目之间进行思维方面的转换,进而提高了科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进而产生了后进生群体。
        (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知识理解和记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科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另外,有些教师尚未彻底扭转教学观念,在科学课程中以知识传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发挥出来,进而让一些学生失去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落后。
        二、初中科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后进生学习兴趣
        后进生大多学习意志品质较为薄弱,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注意力集中时间段,很容易出现课堂溜号,进而影响到科学相关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教师需要针对后进生学习特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吸引后进生的有意注意力,延长后进生专注时间,从而提高后进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例如:初中一年级科学课程《生物与非生物》课程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特点,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用放大镜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方法。初中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需要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从网络上下来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以及鸵鸟、蚯蚓、水母、仙人掌、石头、课桌等图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你们是怎样来区分生物和非商务的?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间大约为5分钟时间,教师可以在此时间里对后进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给后进生必要的提示。
        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围绕教师展示的视频和图片进行思考,在合作讨论中说出自己对生物和非生物特点的理解。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二)采用问题驱动,加强后进生学习引导
        问题驱动是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前,设计具有渐进性,难度由浅入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教学内容深入思考的教学方式。在问题驱动方式下,学生思考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考问题的路径更清晰,因此,很容易达到引导的效果,从而培养后进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后进生转变。
        例如:在进行《气化与液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带向纵深。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利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大家好”三个字,几分钟过后,黑板上的字不见了,教师结合此类现象提出问题:
        “黑板上的字哪里去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液体变成其他的方式相同吗?”
        “蒸发和沸腾都有哪些特点?”
        教师利用问题串作为学生思维驱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对于后进生来讲,能够让每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进而“有效导思”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评价,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
        后进生学习效果欠佳,通常会抱有消极学习态度,自信心不足,教师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比如:在后进生回答问题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赞扬:“你真棒!”,“思路正确,继续加油!”等,在教师的赞扬和激励中,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后进生转化。
        结束语: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生后进生群体。教师在后进生转化中,需要充分了解后进生存在的不足,加强后进生的引导,利用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方式,提升后进生思维水平,利用教学评价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自信,从而提高后进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董立珍.浅谈后进生的转化问题[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60-60.
[2]龙江波.浅谈班级后进生的转化问题[J].科研,20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