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探讨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杨永欢
[导读]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大的物理学习障碍就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受限,这会影响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效率。对此,本文将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中容易产生的四种思维障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杨永欢   贵州省都匀二中  558000
【摘要】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大的物理学习障碍就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受限,这会影响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效率。对此,本文将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中容易产生的四种思维障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185-01

        一、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定义
        物理学习思维障碍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无法对客观物理事物的内部规律、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联系做出准确的反映。部分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存在思维散漫、思维迟缓、思维贫乏与思维不连贯等情况,表现为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向不正确、思维中心不明确、思维逻辑不连贯以及思维容易受到干扰等。
        二、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前物理概念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物理新概念前,因自己原本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知识的积累等已在头脑中形成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前物理概念。因缺乏引导,学生形成的前物理概念部分是正确的,部分则是错误的。错误的前物理概念会干扰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例如石头从高处坠落时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有部分学生认为生活中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如越用力踢足球,足球就运动地越快。所以学生会认为石头在下落过程中,石头的速度越来越大是由于地球对石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二)想象力不足的影响
        想象是指学生对存在大脑中的记忆材料展开加工处理、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的组合、最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主要是用于处理物理图形为主的信息。例如在高中物理曲线运动轨迹图像问题中,若物理曲线运动在一个新的物理情境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想象力时,对一些比较难以想象、理解的物理图景,学生就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如空间火箭横向漂移的物理背景中,火箭是做直线运动还是抛物线运动的问题。
        (三)思维片面性的影响
        高中物理知识学习通常关系到多个物理概念,涉及多个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学生未能全面、正确的理解物理问题,或者只考虑到物理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次要因素,以偏概全等,就会造成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思维的片面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规律学习中,部分学生认为物体均会下落,就得出全部物体均有趋向地面的自然属性的结论。这一思维就具有片面性,并不是全部物体均趋向于地面,如静止释放的氢气球就不会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是会向上运动。



        (四)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解决部分问题时,沿用以前已积累的思维教训、经验与习惯去分析、考虑问题。当物理情境相同时,学生运用思维定势可大大减少思考的时间,快速解决问题并掌握物理知识。可是当物理情境变化时,学生的思维定势就会干扰学生的学习。例如物体的圆周运动学习中,部分学生会认为绳子断列前后,物体的受力一样,在绳子断后,物体应当依旧做圆周运动。学生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他并未认识到绳子断后,物体就不存在向心力来源,应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高中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排除策略
        (一)前概念思维障碍的排除
        为防止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新概念建立的影响,在建立新概念前,教师应当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可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常见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前概念,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前物理概念带来的影响。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纠正原有错误的思想观念,尽量避免学生原有错误思想观念对后续教学的不利影响。
        (二)想象力不足思维障碍的排除
        想象力不足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封闭性思维障碍,而活学活用是解决学生想象力不足思维障碍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物理原理、方法的讲解,而不是只运用题海战术,多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突破想象,并且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实验现象。想象力不足思维障碍的解决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全部的物理教师切实将培养学生创新、想象的思维能力作为第一任务共同协作才能实现的。
        (三)片面性思维障碍的排除
        片面性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与物理知识的复杂度难度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功底、思维品质有关,最重要的是还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在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与多解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同时,在学生全面性思维品质培养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去看物理问题,并从微观角度去解决与思考物理问题。在物理知识思考与分析方法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排除片面性的思维障碍。
        (四)思维定势的排除
        为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正迁移,抑制知识的负迁移。具体来说,第一,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反向、倒向与正向等方向去思考。第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思维能力,如机械波与光、复摆与单摆、加速度与速度等,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与差异处。第三,教师应借助典型的例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指导学生细致身体并抓住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正确迁移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用旧思维定势解决新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蔡文韬.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和解决策略[J].科技风,2016(24):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