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训练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3月   作者:陈荣
[导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陈荣    四川省会理县绿水镇拉拉实验学校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3-01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的重要性。小学是学生一生学习的打基础时期,更应重视朗读教学,因为小学接收的是一无所知的儿童,他们语言贫乏,表达能力弱,有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甚至还不会说完整话,也有说反话的,他们不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在低年级更要加强朗读训练。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只有保证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采用传统的语文朗读教学模式和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低下。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课堂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采用合理措施,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见样学样,什么都喜欢模仿,尤其对老师的模仿,他们更是乐此不疲。老师的示范引领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高效办法。一些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由于性格原因而缺乏信心,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对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自信。针对朗读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学生受到教师的赞扬之后,心理会逐渐变轻松,解决紧张害羞等问题,在以后朗读训练中更加有自信。教学中,我们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通过范读,教师以自己的真实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书面的死板文字变得真实,如临其境,他们自然而然地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这样方式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深的,会使人终生难忘,对孩子今后的终身学习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其实在学习新课文时,老师都应该进行范读,给学生打个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做起来也很容易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在范读一遍后,学生试着学读。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再进行逐句指导,学生学读后,老师视情况指导。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朗读。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提高后,老师的范读可以适当减少,但仍然少不了适当的范读。如果班里有朗读特别好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来范读。范读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就一定要做到发音该重的时候一定要重,该轻的时候一定要轻,并且读出来的字一定要清晰悦耳,读出来的句子一定要流利畅快。比如像《悯农》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中的“锄禾”“汗滴”这两个合成词是固定搭配,在朗读时,一定要连贯,不能断着读。而“日”“禾”只是一个单词,但却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发音时需要加强语气,突出它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表示句子的含义。读这样的诗句时,该连贯的时候连贯,该重读的时候重读,产生抑扬顿挫的感觉,才会真正读出诗的韵味和内涵,让听者产生共鸣。
        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也不要把学生死死地困住,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自由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朗读,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读,在课堂学习中读,在复习课文时还要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新课文需要学生自由朗读。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这样他们可以各自画出生字、词,找出自己的朗读难点,标记出自己在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在老师讲解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重点的进行学习或向老师请教。而在学完课文后,已经感知了文章,这时可以对重点段落、语句,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再次感受课文的意境。这样便于学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精髓,掌握文中语言特点,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恰当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首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程情境的创设去达到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进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其中。合理的朗读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朗读水平得到提高。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时配上恰当的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配乐朗读适合各年段的朗读,在低年级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诗歌、散文、写景文章、叙事文章,情感丰富的文章,都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更好地感悟文章含义。我们要根据文章的表达意境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在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融身于音乐和文章内容之中,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提升对作品的理解,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预先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