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读生活——关于情感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一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3月   作者:冉红
[导读]

冉红    高新一中沣东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3-046-01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它是语文知识活学活用的源头。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与老版相比增删了不少的课文,我就像个新生一样从头开始:聆听温儒敏教授讲解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编写理念,从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用文字去读生活。
        如何让学生在每个45分钟依托课文读出生活的点滴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文与学生之间找寻共同的“乐”,前者不难,难得是后者。我要了解我的学生,掌握他们的“就近发展区”,就是常说的“备学生”。
        课文《秋天的怀念》情感深沉而又内敛,学生乍一看是不懂的,如果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就知识讲解的话又太浪费这篇挚诚的母子亲情,学生更少了难得的感动体验。所以第一课时我选择集中做情感铺垫,介绍作者,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突出瘫痪给“我”带来的痛苦,截取作者的创作感言,目的是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的母子之情不同寻常。之后,视频播放了《朗读者》中一段聋哑人杨乃斌讲述妈妈如何成为了“我的同班同学”,妈妈为了让聋哑的杨乃斌能接受正常人的教育,多与正常的孩子们交流,从小学直至大学成为了他的“同班同学”。视频最后,杨乃斌为妈妈朗读了冰心先生的《不为什么》。
        经过视频的情感铺垫,作者与母亲的这种“特殊”的母子之情,已经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只待学生们去听去感受,因此我选择了由浑厚的男音朗读的《秋天的怀念》,学生们听得专注,眼神中充溢着丰富的情感,这第一课时的目的达到了。
        第二课时,我以片段朗读为主,用句式“当我      时,母亲         。”(课堂主问题)和学生集中品味了人物的细节描写。于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学生很快感受到母亲比儿子瘫痪的痛苦还要痛苦的不忍心,不忍心儿子自暴自弃,母亲忍着病痛不断包容、理解、细心照料儿子,为儿子宽心的坚强。
        与《秋天的怀念》不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样一篇经典,我过去讲时是采用对比的方式——“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结果把文章讲得学生更怕鲁迅了。
        近40岁的头上再来读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便觉得所谓经典一定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反映人类普适性情感的,才能没有时代“隔膜”。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学生之间因为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因为“生活的无限趣味”,而可以心心相惜,没有生疏感。
        第一课时,我用“2017年陕西中考作文”的提示语“玩,是人的天性。玩,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钥匙;玩,是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向导。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导入。介绍儿时最会玩的“小鲁迅”及其“最富生活情趣”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以上都是在反复(不断重复的信号才能加深学生的大脑印象)强化我这节课的主题“童真童趣”。
        从分析题目入手,以默读的方式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的两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找到起始段,揪住第九段朗读并分析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再掉头分别默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让学生概括“最富生活情趣”的片段——百草园趣事、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行礼拜先生、问“怪哉”虫、描绣像。师生小结“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同样充满趣味(其实,百草园是个荒原,而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但于“我”都是乐趣,都是因为我的好奇心,我细腻的观察),以此例证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文体认知是学生在若干同类型课文的学习中逐步认识积累而产生的整体印象,有了文体意识做中考阅读和作文才有方向)。这节课的尾声再回到“2017年陕西中考作文”提示语,将文章的主题“童真童趣”拓展到生活的无限趣味(目的是引导学生写作),我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写得两篇短文——一是《穿堂而过的麻雀》,另一篇是《小友》,也调动起学生讲述趣事的兴致,让他们明了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实趣味无穷。
        第二课时,以“小鲁迅”生活过得有趣,“大鲁迅”文章写得更有趣导入。师生在片段朗读中赏析“最令我难忘”的百草园趣事(第二段),学习多角度有特点且有序的描写景物,当堂背诵,仿写。
        一篇课文就是一次生活的旅行,一次与作者的交谈。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中对水的感受与体会,在失明的海伦来说都是最真切的生命体验,但这看似普通的一切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因为司空见贯就平淡无奇了。想让学生在文章中细腻地体会到海伦生存与生活的不易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想让学生试试“假如让我失去一天光明”会如何(在同伴的指引下戴上眼罩体验一次“盲人”生活,虽然有些儿戏,但学生们体验的深浅与多少不是我追求的目的,只是想创造一个学生有话可说,想说,能说的机会就好)?这之后两个班六名同学交流的结果令我震惊,他们的敏感程度比我认为他们的要更强烈些。
        而郑振铎先生的《猫》,即拷问了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拷问了我们与其他生命相处的方式——是朋友,是玩偶,还是奴役?小时候,我家先后养过十来只猫,这些小友伴我走过父母上班被锁在家的那些孤独时光,后来据说是怕耽误我和姐姐的学习,他们有被送人的,有自己突然跑掉不见的,也有那么一只因为跳蚤被我涂满驱虫剂,舔毛后死去的,这只死去的小友就这样终结了我家养猫的历史,也深深烙在我的良心了,时间没让它消磨反而越来越清晰,直到读这篇《猫》——我明白:沉淀的日子让我更懂生命。
        学生们也一定有这样的动物小友,也一定有许多关于“生命”的故事。我从题目入手设置“主问题”——文中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可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只,两只或者更多,而偏偏写了三只猫呢?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构思的巧妙——不断对比使文意不断递进,强调“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中心突出掷地有声。
        “一课一世界”,在语文的天地里,我想带着我的学生用文字尽情地读——读生命的感动,读生活的精彩。即便终将化作一张张中考试卷,难道不是在反复“备学生”中提炼的生活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