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建构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行为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3月   作者:杨舒雯
[导读]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来看,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对其好奇心予以保护,利用更多机会启发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与解决。

云南建投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幼儿园   杨舒雯  650000

摘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来看,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对其好奇心予以保护,利用更多机会启发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分析与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入研究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于幼儿建构游戏的认知作为切入点,对幼儿建构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建构游戏;问题解决行为
        前言:当前,幼儿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建构游戏逐渐成为了幼儿园所开展的一项主要游戏形式,幼儿在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具有关键性的研究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于建构游戏中幼儿的问题解决行为形成清楚的认知,并采用更加合理且有效的方式开展建构游戏活动。
        一、对于幼儿建构游戏的认知
        对于幼儿而言,建构游戏能够对其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促进其身心发展,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建构游戏的幼儿更能够产生创造力和好奇心[1]。在建构游戏当中,幼儿能够不断产生并解决问题,并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建构游戏中的“建构”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即物品建构、认知建构与社会建构。其中物品建构主要指的是能够被看见的建构行为,比如,幼儿利用积木盖房子等;认知建构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物品建构的过程中的心理支持以及结果,比如,做出想要利用积木搭建房子的构造的计划,以及在游戏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感;社会建构指的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建构游戏的效能,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材料建构为载体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低结构的材料更加容易促进幼儿形成发散性思维,如果幼儿运用高结构材料就只能是模仿,而运用低结构材料时才能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低结构材料能够引出幼儿的更多问题,并基于此形成更加丰富的解决行为与方式。
        二、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问题行为分析
        一般情况下,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建构材料的匹配性较低、建构材料的数量不足、建构材料的设计存在问题。对于幼儿而言,其彼此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大多由材料所引起,丰富且多样化的材料能够对于幼儿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使其参与到区域建构游戏当中,以活动材料为中介更容易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所以,在建构游戏区域中幼儿的互动相对频繁,主要包括互相抢夺物品、索取、攻击、合作游戏等。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主要指的是为了组织伙伴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是对于伙伴的情绪所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攻击、破坏、拒绝、抢夺、告状等都在这个范畴之内。基于此所变化的行为也较为多样,比如,借取、吸引注意、交换、顺从、分配、维护规则等。
        三、问题解决行为的类型
        (一)主动解决问题的行为
        1.完全靠自己,并不动脑筋
        第一,争抢。很多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是争抢,主要指的幼儿在面对材料冲突这个问题时在此情境中并不是利用一些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直接争抢。其一般体现为幼儿认为谁的力气更大,所争抢的东西就应该属于谁[2]。第二,防卫。这一行为指的是幼儿在参与建构游戏中,对于其预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防御与保卫,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语言防卫与身体防卫这两种形式。第三,尝试。这种幼儿问题解决行为的本质体现在试探与试验。“试误说”在幼儿解决问题中较为常用,其主张幼儿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来自于对于错误的积累与尝试。幼儿在面对问题时,会产生主观直觉,并进行盲目操作,在不断试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尝试与反复尝试。
        2.完全靠自己,动脑筋
        第一,改进。这里所提到的改进指的是改变原来的情况,并达到一定的进步效果。教师所组织的建构游戏中幼儿在对于问题进行反复尝试并失败后,开始着手分析失败的原因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幼儿通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不断尝试的基础上改良问题解决方法。第二,转换。主要指的是改换与改变,从一种形式逐渐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过程[3]。在建构游戏中,幼儿转换一般是完全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第三,创造。创造主要指的是在意识的主导作用下,将两个或以上的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建立联系,创造出之前并没有的事物与方法。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采用创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鲜明特点为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自我想象与探索,延伸想象力空间。
        3.靠他人,不动脑筋
        求助。这个解决行为是主动请求或者寻求帮助。当幼儿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大多会采用求助的方式。
        4.靠他人,动脑筋
        第一,协商。主要指的是集体共同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商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讲道理。幼儿在争论或者分析问题时,会根据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二)“不解决”问题的行为
        第一,遗忘。这是一种发生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特殊问题解决行为。主要指的是幼儿遇到问题后,会因为没有集中注意力,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没有意识或者瞬间将问题遗忘,从而不解决的一种行为。第二,回避。这种问题解决行为也相对特殊。幼儿在参与建构游戏中遇到问题时,并已经对问题有所感知,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会采用一些办法回避这个问题的一种行为。第三,沉默。一般采用这种问题解决方式的幼儿性格较为内向,在遇到问题时,并不主动解决,只是发呆、离开甚至独自哭泣。



        四、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问题解决行为的策略
        (一)定期更新建构游戏区域材料
        在幼儿建构游戏当中,如果让幼儿经常性使用相同的材料很容易降低其探索的欲望,也就无法出现一些问题供其自主解决,影响幼儿发展自身的问题解决行为。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于材料予以更新,即更新材料与更新材料的用法。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决定更换游戏材料的频率,使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能够得以保障。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幼儿示范材料的新的使用方法,调动幼儿的探索欲望[4]。只有使幼儿保持探索的兴致,才能够使其发现更多的问题,并采用合适的行为与方式予以解决。
        (二)对于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情绪予以关注
        幼儿的情绪往往比较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在参与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比较容易出现难过、消极、失落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绪无法被排解,则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较大的阻力。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多多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一旦发现幼儿的负面情绪并且通过其个人的力量无法排解时,教师应该询问其原因,并从积极的角度帮助幼儿梳理情绪,使其能够保持愉快的状态。
        (三)鼓励幼儿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进行建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身对于问题的主管意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幼儿不应该遇到游戏问题就马上退缩与逃避,比如,在进行积木搭建中不知道如何完成搭建计划就放弃,不知道如何将两个高度不一致的积木连接起来就干脆改变玩法等。如果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遇到需要其解决的问题时,不仅没有思考解决方法而是选择放弃,那么不利于其形成问题解决行为。所以,在日常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幼儿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其面对与解决问题的专注力,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而不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强化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对于幼儿的观察能力
        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角度来看,一般所能发现的问题都较为简单且难以把握,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并未得以解决的问题。在幼儿建构游戏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幼儿所面对的问题都时需要解决的,属于具体问题,比如,如何按照设计搭建积木、如何分配建构材料等,这些问题只要教师足够细心就能够发现;另一方面,在游戏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幼儿的内心出现变化,比如,当搭建起来的积木被推倒,幼儿会感觉生气;对方拿的积木比我的多,幼儿会不舒服;当幼儿和伙伴说话没有得到回应时会比较委屈等。这些消极的游戏体验都影响了幼儿的心情,需要幼儿克服这些障碍,找回自身的情绪平衡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在建构游戏中幼儿所面对的问题无处不在,这些问题可大可小,有的表现在外在,有的存在于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教师不仅应该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所遇到的外在问题,还应该通过幼儿的一些表现深入到其内心当中,善于发现其所遇到的内在问题,幼儿之间没有争吵与哭闹并不代表其没有遇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并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
        (五)合理把握幼儿建构游戏的介入时机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较为多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教师的介入或者随时介入。幼儿之间也表现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并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幼儿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幼儿的年龄较小,在很多事情上仍然需要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5]。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合理把握幼儿建构游戏的介入时机。一般而言,需要教师介入的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遇到问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多次尝试仍然没有解决并且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幼儿之间发生争抢,通过教师的观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幼儿出现受伤的情况等。那么,并不需要教师介入的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尽管幼儿之间发生争抢,但是还能交流;幼儿乐于不断尝试,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本身融入游戏状态,能够做到自我遗忘。
         (六)正确看待幼儿所选择的遗忘方式
        很多幼儿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遗忘作为问题解决行为。这里所提到的遗忘主要指的是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遇到问题后并不予以回应,直到问题能够逐渐消失的方式。应该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幼儿的遗忘方式,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6]。首先,幼儿的遗忘需要成人学习,很多成人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能够产生负面情绪的问题,如果一直揪着不放,只会放大和深化负面情绪。所以,应该适当学习幼儿的遗忘方式。其次,幼儿如果一味选择遗忘那这是一种对问题逃避的表现,并不利于幼儿形成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行为,在日后遇到一些问题后更加不乐于和善于思考。另外,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如果一直将问题放在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结论:综上所述,深入分析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行为对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为幼儿营造良好游戏空间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定期更新建构游戏区域材料;对于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情绪予以关注;鼓励幼儿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强化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对于幼儿的观察能力;合理把握幼儿建构游戏的介入时机;正确看待幼儿所选择的遗忘方式。通过本文对幼儿建构游戏中的问题解决行为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优化幼儿园建构游戏实施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庄莉.大班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指导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06.
[2]谢志清,张雪梅.探究教师介入幼儿建构游戏的时机和策略——以户外建构游戏材料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60-62.
[3]沈燕婷.幼儿园中班教师指导幼儿建构游戏的现状及策略[J].教育观察,2020,9(32):22-23.
[4]王天伦.快乐建构 放飞童心——浅谈建构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J].传播力研究,2020,4(15):173-174.
[5]董洁.发现建构游戏的“低姿”之美——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目标[J].农家参谋,2020(09):292.
[6]张乃洁.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游戏策略研究——以中班“建房子”建构游戏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3):73-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