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转化——内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内化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3月   作者:刘杨子
[导读] 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目标,其唯一途径就是知识的内化。本文试图从让情境提供易于内化的舞台,让经验呈现易于内化的触点,让感官发挥易于内化的作用,让方法增添易于内化的助力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182班    刘杨子

【摘要】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目标,其唯一途径就是知识的内化。本文试图从让情境提供易于内化的舞台,让经验呈现易于内化的触点,让感官发挥易于内化的作用,让方法增添易于内化的助力,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堂中知识内化的有效生成,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知识内化
        知识按存在的状态来分,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内隐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或知识,必须通过人际互动才能产生共享的知识。内隐知识来源于外显知识,从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这就是知识的内化,这是一个必须由学习者通过自主转化而完成的过程。
        一、让情境提供易于知识内化的舞台
        “强化”和“内化”都是教师用来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教学手段。一味的“强化”,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也能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记,但这些印记是强加于学生的头脑中,离开了固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如果课堂上能适时的创建一个真实的、满怀情感的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让经验呈现易于知识内化的触点
        有许多图形的内角和学生已经有所感知,但那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如何让学生把“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用自己个性化方法去解决,那是需要进行内化。如果仅用记忆的方法去逐一强化,学生所获得的是静态化、碎片化的知识,缺乏在变式情境下的应变能力,只有联系数学原本的知识技能,触击学科原本的经验,才能实现技能的内化。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观念来同化新知识”。适当观念就是学生的原有经验,虽然每一次学得的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是第一次接触,但是新的环境、新的方式表达,让学生还是不能和自身的经验相链接,因为缺乏触动那个经验连接点,如果使其畅通,那么内化也随之畅通了。
        三、让感官发挥易于知识内化的作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常规感官外,还让学生听一听,各种图形做成的轮胎从面前开过,有的是“砰砰”过去,有的是“梆梆”过去,有的是无声的驶过,学生不仅是把学科知识装进了脑子,而且能够通过听觉分辨出图形的角越多反而发出的声响越轻,而圆做成的轮胎又是最轻的,圆的特征与应用价值联系起来了,自然将圆的知识内化。



       平常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关注学生对抽象的公式、算理、法则的理解、掌握,导致学生形成热衷于在情境中找条件、找答案的思维定式,数学的趣味性无从谈起,只有把数学学习过程溶进日常活动中,变成平常的、多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接纳。
        1、解放眼、耳。新教材的编排以无数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插图为主,这样便于学生主动学习新知,同时各类图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顺利实现知识内化,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解放学生双眼,让他们爱看、善看,最后达到会看,以各种图表、符号、表象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2、解放双手。直观形象的东西最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有意注意不持久、易分心等缺点造成的缺憾。让他们亲自动手,接受来自触觉、运动觉等信息,摄取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建立较完善、明晰的事物表象,利用表象与抽象符号、数量关系建立联系,实现知识内化。
        四、让方法增添易于知识内化的助力
        教师通过“做纸杯”这个学习任务唤起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回顾,自然引起学生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比对,学生很快地掌握圆柱、圆锥的概念和特征,从而很方便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内化,如果给足条件,相信现在让学生计算圆锥的表面积也一定不会有问题的。
        很多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容易受外在表象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作为一种正迁移来利用,那将会促进学生对本质属性的理解,如果有意识地作为学生实现认知构建的有效路线,引领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使用归类与对比。许多数学知识或是技能在某种角度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它有时表现为内容上的对照性,有时表现为思维方法的类似性,如果我们能参照它们的相似性,引领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感性基础上去感知新的知识或是技能,并找出这些知识之间的差异,突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属性的差异,使得生成内化更有明确性。
        2、使用恰当的反例。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在内化的过程将反例一并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保证内化的质量。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知识本质属性的目的,从而影响到内化的质量。
        3、原型的回归。形象性、图表化的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如果我们能及时回归本原,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以表象的形态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这样能让新知识和学生拉近距离,帮助学生加快内化的速度和质量。
        重视对知识的内化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刻意关注知识向学生原有认知系统转化,实现一种个性化的运用模式,知识的内化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