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3月   作者:周小平
[导读] 新课程的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在这种困惑干扰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呈现出一些误区: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树立“大语文观”,但没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有留给学生读的空间,但没有方法的指导。

浙江省瑞安市云周中心小学   周小平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在这种困惑干扰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呈现出一些误区: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树立“大语文观”,但没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有留给学生读的空间,但没有方法的指导。在语感培养方面,本文试着从“读中体验,积累运用,个性朗读,生活补充、范读感化”这五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感、语文素养
        何谓语感?专家的解释:语感是指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是人在感知语言的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而获得的有关表象、联想、想像、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
学生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大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和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对此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读中体验,激发语感。
        当前语文教师都已十分注重多读,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问题是好多语文课堂总是麻木地叫学生读啊读,缺乏指导,没有变化,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产生强烈的期待。这样,读的再多也没有多少体验,没有多少提高。这样的多读显然是错误的。要走出这个误区,务必要体现出多读的层次性,应由“读通”到“读懂”到“读好”,来遵循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1、读的“量”要足。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领悟到文中的意思。蜻蜓点水的读,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能起到读中激发语感的作用。只有教师从繁琐的、不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做到善于点拨,精于诱导,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发情感,范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试读,体验情感,前后回读,抒发情感,这样一个反复回读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读的“质”要高。
        朗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每当学生的朗读不够味时,有些老师喜欢这样指导:请把这个字读响点,把那个字读轻些。学生只能是鹦鹉学舌,读而不知其味。也有些老师这样指导:请你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美美地读一读。何为有感情地读,怎样叫美美地读,学生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朗读很难,或者认为朗读就是读一读。教师对朗读没有具体的指导,缺乏创新,造成了要么学生的朗读原地踏步,要么学生觉得有感情朗读遥不可及这样两种后果。要在一定的意义水提高朗读的质量,就要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做到教师引导有方,学生体验到位。具体怎样指导,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专家的课堂。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采用正确示范、提示难点、读中体验、读后评议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在朗读的重要语段,于老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快速掌握朗读的基调。


在学习2、3、4自然段时,读前要求学生边读边进行点、划、注,用笔做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读后师生一起评议。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思考,读后有评议。特别是在读后的评议中,通过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学生评学生,读中有议,议中有读,启发了学生的情思,提高了读的质量。使学生语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和表达中得到提高。其实朗读教学的精彩就在我们身边,读书的亮点就在我们身边,读书的好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敢于去探索、实践,我们普通教师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精彩。象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的《欢庆》这首诗歌时,先让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课本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字面背后的意思。这样使学生朗读时深入理解到课文中含着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朗读,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读的“形式”要多样。
       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诵读、齐读、问读、对读、接读、轻声读等等,课堂上,要是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巧妙选择。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如《太阳》、《说明书三则》等可采用“传统的问读”形式,来理清层次,理解内容。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使学生的语感从中得以提高。
        二、积累运用,丰富语感。
        阅读中积累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我们知道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表面上看,写作与语感关系不大,其实,两者之间雨水相连,只有语感丰富的人,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只有好文章,才具有很强的语感。小学生有时候虽然接触了实际,参观了某些活动,但仍然写不出来,进入“壶中有饺倒不出”的苦恼,正是语感薄弱的原因。因此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所谓的“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都是指作文要博览群书,注重阅读积累。不仅要读中国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作品;不仅要读现代作品,而且要读古代作品。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获得“艺术精品”的“营养食粮”,品尝优秀作品潜在的美感。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真正达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作文境界,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创造美的渴望,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三、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语感的培养不仅要放到课堂上,更应该要带到生活中去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不管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与语文学习紧密相关,可以说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生活中学语文,犹如“鱼到水中”,“鸟到林里”。眼下回归新课程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不时提醒我们要植根现实,面对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总之,语感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从而使学生的朗读也入情入境人,做教学的有心人,时时引导、熏陶、感染学生,就能不断地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