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解读更有“生活味”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3月   作者:陈永进
[导读] 文本的解读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是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

福建省安溪县光德中学     陈永进

摘要:文本的解读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是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 因此,把文本解读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提高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文本解读   链接生活   互动生活   深入生活   生活色彩
        文本的解读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是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因此,把文本解读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找准角度,链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要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不同,文章不同,因此在解读文本时,要确定好解读文本的角度,这样更能与生活连接在一起。
        每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特定背景,朱自清因绵绵父爱而写《背影》,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当时的朱自清家庭的生活背景,就不能理解父子的情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在解读文本时,不能讲清楚作者写《岳阳楼记》的背景,作者和滕子京的关系,那么对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深刻涵义,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困难一些。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必须把当时的生活背景介绍给学生,唤起学生的生活状态,引发共鸣。这样,对文本的解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解读一篇文本时,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确立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找到文本解读与生活更好融合的方法,从而有效的为教学服务。《虽有嘉肴》是篇文言文,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致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节选这一部分所提出的“教学相长”, “教”和“学”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在教学时,直接把课堂的教学关系,师生的作用展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的解读就能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二)兴趣激发,互动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寻找到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解读文本,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与生活互动,解读文本时就会比较的得心应手如。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生活互动的教学方法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吆喝》是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的文章,就文章的文字来讲并不难懂,但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品读句子,学生对老北京吆喝的魅力感受的就不会很深,所以,在印象吆喝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与生活结合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吆喝,比如一大早农村就有的卖猪肉、卖豆腐的声音或是那些外乡异地的声音,并模仿这种吆喝,这种寻找“生活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整堂课就如滔滔江水,奔涌之前,自然而然就引发了学生对吆喝背后故事的思考。
        (三)多元解读,深入生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因人而异的。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住文本切入点,多元解读,深入生活,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设计一个活动:“代诗人抒情”,让学生代替诗人抒发他的情感。学生回答百花齐放:比如说到第一段抒发了诗人焦急的心情,由“三重”可知茅草被卷之多,由一个“飞”字可知茅草飘转之远,再捡回来也不容易,茅屋建盖多么不易啊,现在为秋风所破,让人心急如焚;还有说到第二段写诗人无奈的情绪,诗人年老体弱,没有办法阻止儿童盗茅的行为,从“呼不得”、“自叹息”这两个词语上,仿佛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摇着头在那里叹息的诗人;还有回答是诗人悲哀的感情,因为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就“少睡眠”了;等等。一个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千姿百态,能够把生活融合,并深入生活,挖掘文本的信息,课堂的效果就出来了。
        总之,如何让文本解读更有“生活味”,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提升的课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与生活不断融合、互动、深入,在生活的激情中碰撞出语文的智慧火花。我们期待着,在学生语文文本解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生活色彩的花朵,五彩缤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