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的开展和规则意识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月   作者:周进华
[导读]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伴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丰都县示范园  周进华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伴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规则、习惯
设计思路:
        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和爱自己的家,我们不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住址,还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孩子带来的物品(娃娃、全家福、小时候的衣服等等),让幼儿园的娃娃家有了自己家里的气息,在涂鸦区我们让孩子画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我的一家”,在建构区里我们投放了孩子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一的鞋盒,和一些建筑图片(丰都长江大桥、丰都新城等),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搭建自己的家乡。
        活动观察记录和指导:
        在这次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活动,除了建构区、娃娃家、美工区、阅读区,我们还开放了体育角。美工区的宝宝将整面涂鸦墙画得满满的,除了画爸爸妈妈,最喜欢画自己了;娃娃家的宝宝也认真的当起了爸爸妈妈,抱着小宝宝给他们唱歌,哄宝宝睡觉,有的在煮饭喂宝宝;建够构区的孩子刚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房子和城堡的搭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呼,当老师说:“孩子们,区域活动时间到了,请你们收拾好材料。”这时,建构区的孩子们都扔下了手中的东西,就跑出了区域,待孩子们全部回到了位置后,我才发现建构区里是一片琅籍,各种材料到处乱放着,有的已经损坏了,看得我揪心的疼。生活老师正准备去收拾,被我阻止了,我想:如果这次老师去帮忙整理好了,那以后每次区域活动后都会是这样的场景,要让孩子自己养成整理区域的习惯。于是,我带着全部孩子一起去参观、评比,看哪个区域整理得好一些,哪个区域差一些,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一眼就看出建构区最乱了。这时我再要求刚刚玩建构区的小朋友去重新整理,其余小朋友当评委,看看谁是会整理的小能手,有了小朋友的监督,这次,孩子们很快的就将建构区整理得漂漂亮亮的。我还和小朋友们约定,以后每次区域活动后,我们都要这样参观,评选出“最美区域”。



        活动反思:
        上述案例中,部分孩子们开始没有好的规则意识,不知道将区域中的材料收拾整理好,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园已将区域活动全面常态化进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区域活动的自主性决定了区域活动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才能持久的、有序的开展。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不仅仅是活动后对器材的整理,还包括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如:阅读区不能大声喧哗,爱惜材料,不争抢等等。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把握开始环节,强调规则
      区域活动开始前,老师应先带领幼儿参观每个区域,介绍区域中的材料和活动规则,尤其是小班的幼儿,记忆持续时间差,不可能一次就能记住,总是在反复强调中逐渐形成。那么,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活动中的规则,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贴在区域显要的位置,每次区域活动前带领幼儿强调一次,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自觉的养成区域中活动规则
        2.规划中间环节,逐区开展,材料逐渐增加
        小班幼儿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都很低,如果将区域中的各个材料都全面铺开,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将几种材料混淆在一起,专注力也不能集中。材料逐渐增加既能为区域活动“保鲜”,也能让幼儿正确区分各种材料,为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做准备。
        3.强调结尾环节,让幼儿养成主动收拾的习惯
        别以为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老师帮忙收拾理所当然,其实只要我们把握好了前两道关,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能第一次不太好,但如果老师能示范或在大一点的孩子的带领下,他们依然能做到自己整理材料。区域活动的收拾和整理必须从小班开始养成,否则在中大班再纠正就很难了。
        结束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遵守的,它对幼儿适应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