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月   作者:万海英
[导读] 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贯彻人本主义思想,让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发展,而生命教育理念因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亦被纳入到新课改的体系中,且被应用于众多学科之中,高中生物便是其中之一。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万海英

摘要: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贯彻人本主义思想,让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发展,而生命教育理念因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亦被纳入到新课改的体系中,且被应用于众多学科之中,高中生物便是其中之一。对此,本文以高中生物课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高中生认识世界的思维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经验探讨教师在教学时实施递进式生命教育行为的具体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命教育;策略
        生命教育观旨在让学生探索人类乃至世间所有生命的奥秘,引导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的目的。而高中生物课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以及生长规律的学科,故能够引发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对人和自然的了解,让学生窥探生命的真谛,进而把对生命的感悟转移到自身。为达到这些学习目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
        1.创设富有生命意味的课堂情境
        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富有真实生活气息、带有某种情绪化色彩的客观场景,让学生拥有观察生命特征和状态的空间,使得学生沉浸在体会生命的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比方说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像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材的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它主要讲述了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其中涉及到三者的成分、获取途径和功能等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细胞的整体形态和内部结构。而考虑到人体内的大多数细胞的直径仅仅通过微米来衡量,体积很小,不借助像显微镜等一些机械设备的话很难了解其形体特征。对此,教师不妨提前准备好细胞膜、细胞器以及细胞核三者的模型,在授课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为学生讲解细胞的各个要素。这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细胞的结构,使得学生感受到细胞在人体内真实的生存状态,真切领会细胞在促进人类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的相关概念,对生命的活力和人体不断运动发展的规律有了进一步思索。
        2.开展具有生命意味的课堂实践
        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观察生物体的表象和内在特征,引导学生管窥生物的本质,发现生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种方式可以同时动用学生的双手、眼睛等身体器官,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比方说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材第一章的《走进细胞》,其中讲述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涉及到各种生物细胞的异同之处,说明了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二者各自的成分和结构。对此,为让学生进一步区别不同生物的细胞类别、全面认识细胞的内部形态,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每组的学生配备一台光学显微镜,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片树叶、一片花瓣、一条小金鱼,要求学生依次把这些生物放置于显微镜之下,观察它们各自的细胞结构。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也可以针对其中的现象进行讨论,分别指出这些生物细胞的主要成分、形状和大小,以此引导学生发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规律,从而使学生得出细胞具备多样性与统一性双重特征的结论。这种授课方式诠释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过程中想象、思考人类本身的细胞结构,体会细胞在促进生命体发育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并通过观察细胞的运动状态感受生命的活力,使得学生对生命有了具体而微的认识。
        3.开展具有生命意味的趣味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打破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转变授课思路,充分挖掘有利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这种方式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生物知识,为学生增加了探寻生命意义的途径。具体来说,生物教师不妨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具体内容可以选自于教材,也可以选自于课外。比方说人教版高二生物教材必修三的《种群与群落》,其中包含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以及演替几项内容,讲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种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问题、相同物种聚居后形成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情况,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类生物的繁衍状况和生活习性,学习生态平衡规律。对此,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现象,教师不妨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与动植物的种群与群落的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像《动物世界》、《自然传奇》、《人与自然》,等等,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学习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的众多现象、相同种族和不同种族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从而对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理解。这种方式使得生物课的教学更为形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自然物种的生长与相互交流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体会动植物生命的奥秘。
        总结:高中生物教师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行为能够让学生对物种的起源、发育、成长以及衰亡这一整个过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便于学生将这些知识过渡到自身,重新认识生命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启发学生进一步感悟生命之美,享受生命的馈赠。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林君飞.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科学教育,2006(4):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