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原则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杜颖文
[导读] 观察能力培养的原则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感知规律、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理念等总结出来的培养观察能力必须遵循的规律。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推动观察能力培养的任务顺利完成。

锦州市第十二中学 杜颖文  121000

摘要:观察能力培养的原则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感知规律、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理念等总结出来的培养观察能力必须遵循的规律。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推动观察能力培养的任务顺利完成。
        观察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获取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观察能力是各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学生搞好各学科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初中新课程改革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和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感知规律、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理念等总结出来的培养观察能力必须遵循的规律。
        一、运用感知规律的原则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感知活动,其本质是感知。感知活动有其自身的巧律性,初中历史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教学必须遵循并运用感知活动的一般规律。
        强度律。在观察活动中,观察对象对观察主体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观察主体清楚地感知,这种强度主要是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对比。教师在选择与组合观察对象时,应适当増强其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W便更好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如教师制作历史课件或历史课堂板书时,用特殊颜色、字体等标志将重要部分与其他部分区别开来,或是在知识讲授环节中对于重要的部分转换语速、声调等均可W增强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对比感。
        对比律。主要是指两个或上客体刺激的对比状况对观察效果的影响,两个观察对象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W尽量把有明显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增强观察对象的差异,提高观察效果。
        活动律。一般动态的刺激较之静态的刺激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观察效果。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选用声相结合的历史影视资料,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文字、历史图片等材料动态化呈现,L义增强观察效果。
        组合律。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接近、形状或颜色相近的刺激物,易被学生当做整体去感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零散的材料或事物组合起来,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
        协同律。在观察活动中,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观察,能提高观察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将听、说、读、写、思考结合起来。如观看历史视频资源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记录,以便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的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感知的规律正确选择观察对象,并进行优化设计与组合,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增强观巧效果。
        二、尊重初中生必理发展特点的原则
        从初中生的个体发展来看,他们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事物充满探究欲。他们的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此时的思维常常需要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撑,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困难。


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要遵循初中生的屯、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实踪出发,选择与他们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观察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配合适当的观察实跋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在观察中积累更多的历史形象,丰富知识经验,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不断增强观察能力。
        三、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刚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面向的是全体初中生,应力争让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或大或小程度的提升,为此,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忽视观察能力水平较低或成绩较差的学生。二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既要兼顾初中生基本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也要注重初中生能力的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H维目标,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向导。在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只有H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察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丰富的知识经验能够促进观察能力的发展,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为观察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支持。三是观察能力的发展必须与初中生其他智力发展协同起来。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大要素,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其他智力的发展相统一,才能从总体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观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智力活动,它与其他智力活动密切关联。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的参与是保证整个观察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认知因素,在观察能力培养中,必须重视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四、主体探究原则,主体探究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巧内部认知动机的驱使下,巧极参与探究,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整个认识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出自己的理解,在"会话"与协作"的主体探究中完善知识的意义建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没有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观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将感官摄取到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达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目的。初中生在历史观察探究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像史学工作者那样要有发明和发现,他们的观察探究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问题、新知识的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究中求创造。由此,历史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遵循主体探巧的原则,必须创造便于引起主体探究欲望的环境。如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基于观察探究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等等,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并带着问题的驱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毕竟"教师教的最后落脚点在学生而不在教师"观察能力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并将此种能力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更好地发展。由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主体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得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
        结语: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断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察是思维的口户,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体各项能力,尤其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能力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观察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因此,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学校各科教学都应承担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历史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任印录、赵智敏;《历史探巧教学置论与实品研巧》,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糞其柱:《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何宗泮:《观察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5.黄恩峰、雷需:《初中生屯、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