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勒东诗歌创作中的诗歌想象与图像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游晓航
[导读] 诗歌是安德烈?布勒东探索内部心理机制和忠于自我的工具,也是其进行精神探索的行动工具。本文重点从诗歌想象的自由之翼、诗歌图像的惊奇之美出发,探讨布勒东如何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展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其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特质。

江苏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游晓航    210023

摘要:诗歌是安德烈?布勒东探索内部心理机制和忠于自我的工具,也是其进行精神探索的行动工具。本文重点从诗歌想象的自由之翼、诗歌图像的惊奇之美出发,探讨布勒东如何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展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其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布勒东;超现实主义;诗歌想象;诗歌图像
        安德烈.勒东(André Breton)既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奠基者,也是最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在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布勒东进行了反理性、反传统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他将诗歌作为探索自由内心世界的工具,相信诗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他延续了兰波和洛特雷阿蒙的诗学传统,不再遵循任何既定的、美学的规则,致力于在不受理性影响的前提下创造自己的诗歌。正如瓦莱里曾说道:“我们作诗的目的就是注意使诗意从死灰里复燃,能使它虽然千百万次如初时一样。”本文重点从诗歌想象的自由之翼、诗歌图像的惊奇之美出发,探讨布勒东如何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展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其超现实主义思想的特质。
        1.诗歌想象的自由之翼
        对于超现实主义者来说,需要通过自身行为来调和想象之物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并超越这种矛盾,到达超现实。而想象力通过赋予想象以具体的形式,提供了建立这种连接的可能性。布勒东不断在实践中探寻语言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其中的重要途径就是赋予诗歌创作中的想象以充分的自由。
        布勒东将独特的想象看作艺术的特质,他曾如此提到:“不管是从前,还是今后,留给诗人及艺术家的宏观主题依然是四季的更迭、大自然、女人、爱情、梦想、生命与死亡。因为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应当知道它的品质就在于独特的想象,这种想象与外界的缘由没有什么关联。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自由的程度,而想象则以自由为手段登台表演,而且只是将自己推上这个舞 台。”在布勒东看来,感知现实的方式有两种——理性的方式和感性的方式。他把融合这两种方式作为其终极目标,立足于将人类从理性和实用主义文明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表现“真正的生活”。为此,需要充分挖掘潜意识的力量,需要重新思考语言和艺术的意义。简单说来,需要和“现实主义的”社会决裂。
        缺乏想象力的社会往往使个体表达陷入贫瘠的境地。在童年时代,人们善于在各种美妙的发现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然而随着自身的成长却反倒很快丧失了这种能力。在《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的开篇,布勒东描述了“想象”的境况:“对于无边无际的想象,人们只想让它根据边际效用定律去发挥作用,而想象却无法长久地承担这个低下的职责,到了第20个年头,想象通常会弃人于黯淡的命运之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想象的喜好:“可爱的想象,我之所以特别喜欢你,那是因为你是不可弥补的”。在布勒东看来,“拥有思想上最大的自由”的人类应该重视和充分发挥这种自由想象的主动性,“千万不能过度地滥用这个自由”,不要“将想象贬入受支配的地位”,因为“惟有想象能使我意识到有可能发生的事,这对稍稍解除那可怕的禁令来说,已经足够了。这足以让我全身心地沉醉于想象之中,而不必担心自己搞错了。” 诗歌的表现力在布勒东看来没有任何实际目的。他总结了诗歌想象的三个死敌:即缺乏诗意的想象、如实的叙述和滔滔不绝的雄辩,并指明了该如何保持想象的自由状态:“诗歌想象的死敌就是缺乏诗意的想象,今天有必要提醒大家,它还有另外两个死敌,一个是如实的叙述,另一个是滔滔不绝的雄辩。”
       1935年,布勒东在布拉格的演讲《客体的超现实主义状态》中,朗读了保罗·艾吕雅、本雅明·佩雷和萨尔瓦多·达利的三首诗。在布勒东看来,诸如此类的诗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丰富的直觉以及幽默的激情”,已达到时代巅峰。诗歌中突兀的隐喻赋予了语言新的活力,而正是自由的想象力带来了这些神奇的效果。布勒东认为,超现实主义“面前所呈现的世界便如同一部密码,其之所以不能破译,不过是因为你不熟悉那可以令你从一方田野跳到另一方田野的柔软体操术”,应当“按照我们自己的样子来了解自然界,而不是按照自然界的样子来了解我们自己”。因此他重视诗歌和直觉的力量,将“诗的直觉”作为人类掌握的秘诀,“诗的直觉在超现实主义里不受任何约束,它不但力图去吸收所有已知的诗歌形式,而且还要大胆地开创新的形式,因此它有能力去掌握世界上所有诗歌的结构。只有它能向我们提供引线,将我们再次带到神秘的直觉之路,而神秘的直觉则是超感性现实的素养,是在‘永恒的神秘之中看不见的隐形之物’。”获得诗歌中的直觉需要摆脱理性的束缚,因此还需从逻辑目的出发,正确看待逻辑和理性的作用,适时发挥经验的即时效用。


就此,布勒东指出:“绝对的理性主义依然没有过时,但只让人去考虑与我们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事情。相反,我们却忽略了逻辑的目的。经验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作这种补充说明根本没有必要。”
        正如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中指出:“想象可能正在夺回自己应有的权利。如果我们的思想深度蕴藏着神奇的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增大表面的力量,或者说能够战胜表面的力量,那么我们就应当把这种力量先截留下来,若有必要,再让我们的理智去控制它。” 格拉克也曾评论说:“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与梦想和新奇无关,它是一种重要的、至高无上的、不可控的力量,一种对现实的坚决质疑,一种极致的要求,在这种想象力面前,外部世界晦涩的平淡之处将被引用并受到谴责。”
        2.诗歌图像的惊奇之美
        布勒东十分重视“图像”在超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功效。他在《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中提到:“无意识写作法所制造的超现实主义气氛尤其适合于产生更美的图像”,正是这些“使他心醉神迷”的图像“裹挟着他向前走”,“这是最美的黑夜,是闪电照亮的黑夜,因为与这黑夜相比,白天都显得黑暗了”。“‘形象’在布勒东的美学思想中既是研究的手段,又是研究的对象。作为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传统理性的制约,打破常规,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思想表达。作为对象,它能够向我们揭示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深刻内容,使我们能够把握意识与无意识、主观与客观以及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关于超现实主义图像,布勒东举了一些句子为例,诸如洛特雷阿蒙的“香槟酒的红宝石”、苏波的“一座教堂就像一口钟那样赫然耸立着”,以及他自己的“露水像母猫头似的在桥上摇晃”等。正是通过这些句子传递的诗意图像,诗人的欲望得以解放、发声并显露出来。
        超现实主义诗人不仅记录下直觉中一闪而过的能带来启示的图像,也通过大量类比在诗句中充分展示这些图像。图像愈是令人惊奇,愈发体现了其强大的释放潜在欲望的功能。布勒东曾明确否定了勒韦尔迪诗句中诸如“有一首歌在小溪里流淌”之类的比喻,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不过是两个偶然相似的词,从那相似之处猛然冒出某种特殊的光辉,那是比喻的光辉,我们对此非常敏感。”惊奇是超现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之一。在超现实主义图像所带来的惊奇感中,世界的未知感和丰富性得以呈现。这些图像无需再照抄事物或模仿自然,而是恰恰相反,突破了事物的惯常定义和逻辑联系,炸开平庸的现实表象,从中迸发出令人震惊的火花。同时,它们也体现了创作主体在排除社会压力后所表露出的潜意识里隐蔽的冲动。对此,有学者评论道:“那种使人感到惊奇的神奇相遇不仅是布勒东的而且是整个超现实主义的核心,并从词语进入到视觉意象中来。这种相遇并非超现实主义所独有,在乔伊斯的显现、庞德的意象、普鲁斯特的无意识记忆的序列展开中都可见其经过某种改造的相似物。”
        3.结语
        通过展开诗歌想象的自由之翼,布勒东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突破了理性禁忌的束缚,寻找生活中被掩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体现其对于行动自由、感知自由和思考自由的探寻。与此同时,正是通过摆脱理智和逻辑的束缚,发挥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超现实主义图像激活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意象,使得读者在惊奇中获得对现实更为具象的解读,体验更为个性化和更具生命力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也正是这些图像中的任意性和偶然性,开启了通往一切无可预见的可能性的道路,构成其独特的惊奇之美。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布勒东著:《超现实主义宣言》,袁俊生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 Bartoli-Anglard, Véronique, Le surréalisme, Paris?: Nathan, 1989.
3. Breton, André, ?uvres complètes I, Paris?: Gallimard,1988
4. Berthier, Patrick et Jarrety, Michel, Histoire de la France littéraire, Modernité XIXe-XXe siècle, Paris?: PUF, 2006
5. [法]瓦莱里:《诗》,杨匡汉、刘福春编:《西方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6. [美]弗雷德里克·R·卡尔著:《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主权1885-1925》,陈永国,傅景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刘成富:《对安德烈·布勒东的再认识》,载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作者信息:游晓航,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