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班级德育工作的特征与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李瑞华
[导读]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
        李瑞华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中学初中学校 516100
        摘要:初中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德育思想,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关于初三班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学的特征以及有效措施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初中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三;德育工作;教学措施
引言: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着升学的重要问题,因此其学习压力极为繁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分教师可能会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而暂时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却不知正是由于学生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下,其心理与思想方面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样的现象正是由于德育教育不到位而导致的,因此初三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初三班级德育工作的特征
        对学生的整个初中生涯来说,初三阶段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此前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初中文化教育,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心智发育程度都已经到达了瓶颈阶段,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去整体吸收与总结[1]。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因此无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例如: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课堂纪律散漫,经常性的无故迟到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了平时表现得过于急躁,经常与父母或同学发生争吵等等。与此同时,随着当前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有的学生开始沉迷与网络小说或是网络游戏,并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导致了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更有甚者,还有的学生直接通过网络来抄袭作业答案,使教师在课堂中布置的作业失去了实际价值。并且,由于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因此对初中教师来说无论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时间还是空间都收到了极大程度的缩减,导致教师面对学生日益严重的德育问题,也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初三班级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心理教育,整体开展德育工作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的知识水平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初三学生虽然升学压力沉重,但现阶段也正是发展其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中考成绩的确会对学生下一步的人生计划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德育教育的缺失却会对其产生终身影响。为此,初三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德育培育工作,同时结合心理教育手段,有效的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为其排遣内心的焦躁情绪,从而在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好的的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2]。
        例如: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常常表现得过与焦虑时。教师可以主动将其叫到办公室与其谈话,交流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放下心理压力,教师还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散步,同时分享一些能够有效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给学生,如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或是对着镜子轻声鼓励自己等等。使学生能够逐渐放下心理防备,并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


(二).加强鼓励认可,实现以情引德
        初三学生其实在心理层面迫切渴望能够得到家长与教师的认同,正是由于担心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学生才会不断地产生焦虑或是失望情绪。为此初三教师可以选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予以更多肯定和鼓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有效地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3]。
        鼓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偶像作用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前进动力,并对学生产生自我激励的的效果。例如篮球巨星科比几乎影响了一整代人,对于如今的初中学生而言仍有很大一部分将其视为偶像,因此教师可以用科比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所谓的成功,就是通过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来克制自己。
        二是通过评价来使学生感受到认可。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将其中的无意识行为放大,通过肯定与赞扬来使学生获得认同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例如,当A学生走路不小心碰掉了B学生的书本,A立刻上前拾起并道歉后,教师应当予以肯定的眼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通过鼓励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正确的思想行为产生清晰认识,还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督促自己养成良好习惯,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教学价值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
(三).家校合作共助,延长德育时效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整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其中的个别现象进行针对教育,然而教师毕竟会受到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无法细致的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为此,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之间展开沟通,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来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4]。
        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家长群的方式来搭建沟通渠道,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心理学或者有关德育教育的文章分享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对德育工作产生足够的认识。此外,对于学生在校与在家的状况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应当积极展开沟通,以此来全方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是教师与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同时,教师还应当帮助家长及时转变观念,避免一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此,教师除了要积极组织亲子互动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之外,还应当提醒家长以身作则,杜绝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发生,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虽然不会对学生的的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却是保证学生拥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而言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为此初三班主任应当重视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注意将心理教育与之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与家长携手共同关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德育知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萍萍.初中生心理发展对德育实效性影响探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6):112-115.
[2].陆瑶.德育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1):321-322.
[3].彭欢欢,潘王林.初中德育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基于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研究视角[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86-87+90.
[4].郑伟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