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冯玮
[导读] 我们常说“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时

        冯玮
        山东省禹城市步云小学
        摘要:我们常说“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时,其不仅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本文即是从生活化教学与时间教学的融入、生活化教学与图形教学的融入以及生活化教学与重量单位的融入三个角度出发,对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融入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注重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教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方式开展教学,如此既能够增加学生们的数学亲近感,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难度,进而保证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也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化教学与时间教学的融入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比如上学、放学、吃饭、睡觉都需要时间的参照,可以说,时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时,其就可以通过将数学教学与日常时间进行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此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时间,而且还要以此为媒,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教学“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几点上课吗?”学生:“八点。”老师:“那你们通常几点就起床,又是几点出门呢?”学生:“我通常在七点起床,七点半出门。”/“我通常是在七点二十起床,七点四十出门。”老师:“同学们居住的位置不一样,在上学路途中所消耗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所以出门时间也就不同,对不对?”学生:“是的。”老师:“那你们平时都是怎么看时间呢?”学生:“每天妈妈会喊我起床,都是妈妈告诉我时间。”/“家里有电子表,上面显示着时间呢。”老师:“那你们认不认识钟表呢?”学生:“见过钟表,但是不太认识。”此时教学老师可以拿出一个钟表,并以此引导教学。老师:“同学们,你们能够告诉老师,现在几点了吗?”学生:“不知道。”老师:“你们想想,现在大概是几点?”学生:“现在应该是九点多。”老师:“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我们是八点上第一节课,现在是第二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还有十分钟的课间,这会已经上课一会了,所以应该是九点。”老师:“没错,那你们看看这个表,它的哪个指针指在数字九的位置?”学生:“最短的那根指针。”老师:“是的,那稍微长一点的这根指针呢?”学生:“指在距离九稍微远一点的位置。”老师:“那最长的这个指针呢?”学生:“这根指针一直在转动,它应该是秒针。”老师:“没错,是不是其他两个指针大家也明白了?”学生:“最短的是时针,稍微长一点的是分针。”
        二、生活化教学与图形教学的融入
        小学数学知识当中包含有简单的几何知识,教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就可以将几何图形教学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环境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在开展几何图形教学时,教学老师最好需要选择一些学生能够当场看得见的几何图形,以此作为参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都会围着操场跑圈,你们知道一圈下来是多长吗?”学生:“400米。

”老师:“没错,400米就是操场的周长。”学生:“什么是周长,就是操场一圈的长度吗?”老师:“任何图形的一圈长度,都是周长。比如你们的课本、书桌、教室、黑板等等。”学生:“我知道了,就是这些图形外围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老师:“没错。现在大家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尺子,测一测课本的周长。”在学生经过测量之后,教学老师即可对同学们测算的课本周长进行比较,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周长的测算方法。老师:“大家现在知道周长应该怎么测算了吗?”学生:“知道了。”老师:“大家能不能尝试测算咱们教室的周长呢?”学生:“教室太长了,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老师:“你们就不能想到其他简单一些的方法吗?”学生:“我们可以测量一块地板的长度,然后数地板砖。”老师:“很好,现在同学们就可以按照你们的思路,计算教室的周长。”在学生进行测算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进行测算,并且还要注意聆听学生们的测算方式,最后再对学生们的测算结果进行汇总。老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测算,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更为简便的周长测量方法呢?”学生:“教室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对边的长度是相等的,我们只需要测量出一条边的长和宽就可以,而不需要对四条边的长和宽都进行测量。”老师:“没错,那如果是正方形呢,需要测量几条边?”学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长都相等,所以只需要测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就行,然后再乘以四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三、生活化教学与重量单位的融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不同物质的重量进行称量,比如体重以及所购买的蔬菜、水果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
        例如,在教学“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我50多斤。”/“我40多斤。”老师:“很好,我们在说重量时,通常都会用‘斤’,对不对?”学生:“是的。”老师:“但是斤只是我们中国的常用计量单位,在国际上需要令用一套国际计量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是千克。”老师:“没错,你们看看自己家里面所购买的各种东西,它们的标签上都会表示千克或者克,而不是标识多少斤,大家有没有注意?”学生:“没有注意过。”/“老师,那我50斤重,应该是多少千克呢?”老师:“这个问题问题非常好,但是现在老师还不能告诉你,待会你们可以自己进行单位的换算,看看自己究竟多少千克,好不好?”学生:“好。”老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天平取出来,然后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本有多重吗?”学生:“不知道。”老师:“现在我们就当场进行测量,好不好?”学生:“好。”此时教学老师可以将教材放在天平的一边,然后向另一个天平放砝码,并要求学生记下砝码的重量和数量,然后进行求和,最后计算出课本的重量。然后,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称量不同的物品,以引导学生学习称重的具体方式。最后教学老师再将克与千克的换算以及千克与斤的换算方式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体重进行换算,从而使得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体重。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教学老师重视生活化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生活化学习思维的引导。因为只有通过生活化教学思维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正确的学习与认识数学知识,同时也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薇.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9(47):134.
        [2]詹丽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延续生活[J].教师,2019(34):74-75.
        [3]李广霞.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4):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