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驰骋在高效的世界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 王立春
[导读] 社会的不断发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问题

        王立春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泛海希望小学 山东潍坊 262105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问题,即社会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改变的,在对学生展开施教工作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单一性的教育理念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也应当紧随时代的发展,革新自身的思想,从而提升课堂教育的实效。所以,在对学生教授数学知识中,教师也应当摒弃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切实地结合新颖的教育思想进行数学课程教育方式的调整,从而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数学课堂中,逐步落实高效性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生活
        在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实施以来,课堂中的教育氛围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逐步将学生摆在课堂中的重要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在为学生教授数学知识中,教师也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获取,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真正地爱上数学课堂,主动地在让小学数学课堂中驰骋。
        一、做好教学准备,奠定高效根基
        教学准备是展开有效施教的基础,在向学生介绍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看到,当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直接开展教学活动时,会遇到一些意外,致使课堂施教的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而当教师做好准备后,整体课堂会稳步开展,从而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实效。所以,为了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备课环节,并从学生、教材等多个层面出发,细化备课的细节,以便在做好准备中让数学课堂乘上高效的快车。
        例如,在《认识更大的数》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教材等层面做好备课的活动。首先,教师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量,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等,作为备课的基础。其次,教师对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出“十万”“百万”等数学元素是需要学生进行学习的。紧接着,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的成长需要,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的导向。最后,教师安排课堂施教的活动,以便在按部就班中逐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品质。
        由此看出,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能够让数学课程更加有条不紊地开展,促使学生在有条理地参与课堂中,逐步完成对数学内容的探索和建构,从而为高效课堂的生成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使用信息技术,实现重点突破
        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飞速发展下的产物,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选择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技术的革新,提高工作的效率。尤其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打开了新世界,教师的教育工作犹如注入了一丝新的生机。因此,在对学生教授数学知识时,许多教师也逐步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新宠,改变以往形式下数学知识的展示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基于新的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数学重点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明确,指出“掌握几种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基本数学知识。在具体展开施教工作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基本常见的图形,并向学生询问在这其中哪些是学生经常见到的图形等,让学生结合以往的几何知识学习经验,快速地挑选出自己所熟悉的几何图形。随后,教师将三角形从众多图形中挑选出来,并进行放大,让学生进一步地观察三角形的特点,之后,教师再将三角形进行变形,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使得学生可以基于三角形的普通特点出发,认识到不同三角形的特性,以便完成对三角形特征等知识的学习。


        可以看出,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原本静态的教育模式变得灵动,使得学生可以从某一知识点出发,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从而逐步完成对数学重点知识的理解,实现对重点知识的突破性认知。
        三、结合生活要素,增强学生动力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材中,存在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目的是让数学教师在对学生教授数学知识时,能够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改变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枯燥性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动力。此外,在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地指出,教师应当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将生活元素与数学元素进行整合,基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头脑中的生活印象。所以,在实际展开数学知识的讲解活动中,教师也应当遵循教材编纂者的意图,主动地结合教材当中的生活要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中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小数的意义(三)”这一板块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教材当中的生活元素,施展教育活动。在课堂的开始,教师为学生展示地铁的图片,让学生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通工具出发,认识到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随后,教师将地铁的运动速度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分析22.222米每秒中每一个“2”的意义,增强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效果。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对其中小数点后的数字意义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提高对本节课小数意义的应用能力,完成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可以看出,在目前教授数学内容中,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能够让学生基于生活层面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提出合理问题,刺激学习欲望
        学起于思,在对学生教授数学内容中,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是需要问题来支撑的,试想,如果没有问题的课堂,那么会缺失灵动性,学生的思维也会处于机械式的状态,从而降低对知识进行学习的激情。所以,在为学生教授数学内容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基于问题出发调动自身的思维,从而变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为主动探究的状态,使得学生在剖析出问题的答案中,逐步完成对其中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认识方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方程的含义,主动地使用方程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下问题:“在方程当中左右两边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方程有什么应用价值呢?”“面对一道题目,我们应当怎样列方程呢?”等。随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进行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本节课中方程知识的认识情况,逐步解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的答案时,教师也可以收获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不足,让学生在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中,完成对《认识方程》中知识的有效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为学生提出问题,能够创建课堂中的未知环境,使得学生在探究未知内容中,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从而逐步完成对数学内容高效学习。
        总而言之,对课堂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实效的必经路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也应当在认真分析数学学科的教育模式中,逐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打造健全的教育方法,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程,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
        [3]吕国栋.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212-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