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于春华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于春华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鹤北镇奋斗学校    154200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景,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带来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 直观 动感 形象 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走进了我们的教学课堂,改变了过去只依靠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教师经过精心制作课件,通过电脑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制作而成,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它具有直观、动感、形象、丰富、多彩等形、像、声于一体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师生喜欢,给课堂带来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具体做法浅谈一下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上课时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这节课他的情绪就会高涨起来,他就会很乐意的去学。数学课比较枯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呢?因为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或听小故事,我们可以利用小故事或动画片导入新课,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圆的周长》一课时,第一次龟兔赛跑,结果乌龟赢了,兔子输了,这是兔子很不服气,决定再与乌龟一比高低,于是龟兔进行第二次比赛。教师边出示多媒体,边讲解。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有的学生说小白兔跑的路线短,乌龟跑的路线长,到底谁跑的远呢?那么我们就得先求出它们各自跑的路程。乌龟跑的路线实际上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知道是边长乘以4,那兔子跑的路程是圆形,那我们怎样才能求出圆的周长呢?这节课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教师很好的导入本课内容。例如我在讲解《认识几分之一》时,我利用分月饼情境图导入新课,李阿姨有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分到几块月饼?(两块) 李阿姨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分到几块月饼?(一块)李阿姨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月饼?(一半),一半如果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说是二分之一,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几分之一”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与掌握,只凭教师一味地讲解有些学生能够掌握,还会有个人别学生难于掌握。如果这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些抽象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也会把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认识角》一课时,我并没有直接揭开教的概念,而是利用多媒体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教师向学生讲解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一个角,中面的时针和分针也可以形成一个角,红领巾两边之间就有一个角,这时学生脑海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点,然后再由这个点引出两条直线,并告诉学生这时所组成的图形就是一个角。让学生仔细观察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然后课件出示角的各部分名称。如果教师在讲角的概念时,直接告诉学生角是由一点和两条直线组成的,学生虽然记住了,但掌握的不够扎实。如果教师利用课件一步步出示角的形成过程,学生会记忆深刻。

另外,在讲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多媒体出示相同的角,但其中的一个角的两边长于另个角的两边,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有的学生说边长的角大,有的学生说边短的那个角大,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谁对谁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两个角,然后用多媒体平移其中的一个人角,使这两个角重叠,从而得到这两个角一样大,只是边的长短不同。多媒体再出示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度数。然后动态演示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紧接着缩短,如此反复,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度数发没发生变化,学生一致回答角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角的两边长短发生了变化。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追问:教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多媒体再次出示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动态演示角的两条边一点点的张开,每一次的张开都标有度数,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三、利用多媒体,使练习多样化。
        教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都要进行巩固练习,目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些时候书上的练习题做完了,还需要再做一些习题,而有的练习题再黑板上教师可以写出来,而有些题需要教师画出来,这样不但耽误费时还画不好,练习题比较单一,不如用多媒体出示,不但美观还省时省力。此外,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老师讲授完新课后,孩子们这时有些疲乏,可能会影响做题效果。如果教师将练习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如“数学游乐园”,“数学王国”,“勇攀高峰”等练习题,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课知识。这样的练习题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的,只有把前面的知识学好,学扎实了,后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才会变得轻松。还有些新知识是利用旧知识迁移过来的。例如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是利用多媒体再次演示把圆柱切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球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发发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指出这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接着教师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讲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都是空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我用圆锥往圆柱里倒沙子,看看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正好三次能把圆柱装满。教师接着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了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也就是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在老师多媒体的演示下,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探究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提肌之间的关系,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实现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景,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得乐学、好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
        2.《现代教育技术》
        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