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 潘美佳
[导读]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潘美佳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冷子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110200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强调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初中历史;
        一、历史教师的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心灵美的人,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三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才能构成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有人认为,教育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些观点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历史教育回归其本质,它主要起着承载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体现对学生乃至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摒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一是正面诱导。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二是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直观教学。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四是求正忌偏。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而且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立足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单纯的进行德育教育,不和具体的历史相结合是不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课堂充分的利用起来。首先,可以通过对具体的历史人物的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评析,真正的感受到这些人物身上的爱国精神。如古代的文天祥、屈原,近代的林则徐、戚继光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主要事迹,从他们身上发掘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对这些英雄式的人物产生敬仰之情,以他们为榜样,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认真的研究我国的历史,尤其是我国辉煌的古代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就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医学技术,这些都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种植大豆、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我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远销海外;我国第一个发明了丝织技术等等。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就会重新来认识自己的祖国,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近代史这部活教材来让学生进一步的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奋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的历史,在近代史上,为了国家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的发展富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在共产党的努力奋斗下,人民终于过上了稳定的幸福的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今昔对比,让学生了解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的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对党领导的支持。
        三、德育渗透的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        国斗争讲近,把爱国人物讲亲,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建设家乡的美好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德育作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参考文献
陈玉兰.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 000(0S1):P.296-.
彭世金.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 1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