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素质教育下德育的渗透途径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李岸涛
[导读]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德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李岸涛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六小学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德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其对于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思想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与此同时,教育环境是十分影响教育成果的。环境能够感召、熏陶、塑造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是润物细无声的,其不仅深入学生心灵中,又体现在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小事上。基于此,本文从德育的环境入手,主要讨论了通过怎样的途径渗透德育,才能够营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才能够无声地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格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德育;德育环境
        根据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对教育环境的言论,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所汲取的内容会将其融于自己的生命之中。德育过程是通过说理式的教育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熏陶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锻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除了良好的德育环境外,教师渗透德育的途径也不能太过刻意,需要迎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入手,借助事情的处理和问题的分析锻炼学生。
        一、从细微处着手,优化德育环境
        要想保证德育的效果,就要从德育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做起,学生接受到的教育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良好的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吸收正确的观点。首先,改变单纯为美化教室而设置环境的观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设整洁、舒适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结合学生不同学科的学习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室时可充分考虑到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结合德育故事或品德主题,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互助友爱的活动空间,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受到良好的教育,又能够通过教室的设置获得耳濡目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其次,为学生参与班级事务体用一定的契机,班干部、教师和班主任并不是班级内的所有成员,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教育和管理思想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德育主题的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可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搜集资料、分享资料、整理主题的过程中,对德育主题产生全面的认识。最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组织的德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学生在与教材、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而德育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教师需稍加引导,借助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生活技能,促进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重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达的自我,抓住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机会。
        二、生活体现德育,提高生活能力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将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小事做好,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结合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学生可能无法注意到生活中的细节,所以对生活中的小事或琐事不屑一顾,在课上经常容易被无关事物吸引注意力,在课下也容易养成不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无数个小小的细节决定了学生对待生活中小事的态度,决定了学生的人生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养成教育,包括礼仪习惯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等等。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生活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对长辈的尊敬程度,待人接物的优秀品质等,在学生明确是非美丑,具备区分善恶真假的能力基础之上,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公德的好习惯,并结合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各类事情,并学会体贴父母的不易。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特点,要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果,还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以“我是劳动小能手”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团体性的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活动过程中融入了竞赛和比拼的性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展现自我的基本需求,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舞台。不止如此,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对待生活的态度、具备的生活技能等,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关注。
        三、把握教育原点,善用心灵教育
        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心、耐心、关心等,能够赢来学生积极的反馈,如亲近、尊重等,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教师努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学生编织了一个美好未来。通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亲近,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师更像是学生的长辈、朋友、同学。多样化的身份,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融洽。在解决或处理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如留守儿童的问题时,教师应做好前期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或学习需求,避免表面工作为学生带来的压力,也避免在公开场合提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通工作,不单单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在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行为上也要予以修正,针对学生的偏激想法,要及时通过正面的案例来引导;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可通过影片的观看以及师生之间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立足于教育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找到师生之间交流最根本的阻碍,才能够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全方位实施德育,使德育无声地渗透在师生的日常交流中,课堂的授课过程中。
        四、注重换位思考,真诚对待学生
        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在上课或参与实践活动时常常发呆,性格也没有平常小学生的古灵惊怪,更显的有些深沉。同时,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常常需要笔者的督促,有时学生在办公室补课堂作业也磨磨蹭蹭,摸摸这个,碰碰那个,一页纸的作业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经调查发现,该学生的母亲在他之后,又生了两个弟弟,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只有母亲照顾三个孩子,这导致母亲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两个年幼的弟弟身上,学生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怪异,希望通过特殊的行为来吸引其他人的关注。在了解该情况之后,笔者思考了学生现在的情况,通过与学生母亲的交流,了解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随后,笔者将学生看似不乖的根本原因告知学生母亲,并引导其母亲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在课上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积极与学生互动,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并在学生做出正确行为后稍加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身的魅力。只有对学生施以正确的管理方式,积极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措施,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备正确、积极的学习和生活观念。
        总之,德育不应局限在课堂的讲授中,应在课堂的讲授之后,落实到身边的小事中,或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参与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断感受、体验,从而受到熏陶。同时,教师在不断探索德育形式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积极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加强教书育人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军.探寻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5(26):342-343+358.
        [2]解松林.关于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63-64.
        [3]刘颖.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32.
        [4]张月鑫.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5(01):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