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峰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四中学 黑龙江省 海伦市 152300
摘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不同教学标准规则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这一体能训练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锻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针对体育学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内化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学手段的优化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通过创新体育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初中体育 信息技术 融合应用
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教育部提出了发展中学体育活动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广泛将其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就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其教学优势,要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本文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析初中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对策。
一、信息技术动态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教学目标和课时限定的影响,在教学时往往会以体育锻炼的实践课为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但也由于枯燥乏味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课不再有参与热情时,课堂效率自然也会大打折扣。针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搜集整理相应的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相关的动态视频播放,这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重要的推促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需要重点传授的球类运动,教师可以搜集相应的比赛集锦视频,课间或课堂导入时给学生播放让学生积极观看,通过观看去感受这项运动的乐趣所在,比如在学习篮球这一运动时,可以将NBA球场上的各位球星的精彩集锦整合到一起,通过动态视频的观看不仅让学生看到运动场上运动员的英姿飒爽,更让学生细心观察分析他们的动作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体育素养,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无限,这样他们在学习某项体育运动时就会动力十足。
二、信息技术呈现动作解决重点难点
体育课堂中,传统的形式往往是教师采用示范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跟着教师的动作学习,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方式存在的主观性较强,学生若是没有习得规范的动作,越学越走样,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十分受挫。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优势,将体育课上讲授的重点动作和易错动作通过图片或其他形式分解开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去巩固体育技能,学习正确的体育动作,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体育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乒乓球》相应的动作技能时,很多学生喜欢玩这项体育项目,但由于习惯等因素他们可能会存在一些自己肢体上的不正确的动作,这些动作平时自己不注意,也毫不起眼,但长期下去对自己技能的提升有不利阻碍作用,鉴于此,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常见的错误动作技能整合出来,然后让学生反思为何这些动作不标准,不规范,让学生自主找到自己平时容易犯的错误,然后在正确示范图片中得到突破解决。这样,学生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会不断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持续强化,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错误习惯动作就能够得到改善。
三、信息技术录制视频反复观看反思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师敲响了多元化之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多元的变革。总的来说,体育学科依然是一门需要学生付诸实践运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一种辅助手段,在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运动训练作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反复训练,为了督促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录像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训练后将自己的练习视频录制下来,或者教师可以在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时给学生录制竞赛剪影,让学生能够在后续的观看过程中去对自己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失误动作有所了解,在反复观看中不断反思自己在平时的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督促学生在后续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得到改进,能够让学生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实现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能够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认识到素质理念倡导的生本思想重要性,在信息技术创造的发展机遇中,教师为了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动态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呈现动作解决重点难点;信息技术录制视频反复观看反思等多方面去推动体育课堂顺利进行,在有序的教学进程中促使初中体育课堂得以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田徽.初中体育实践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4):107+109.
[2]李超,宫波.略谈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