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特有的视角和语言启发学生自我对话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王露
[导读] 引领真实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王露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引领真实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素养,而且要善于针对对话中话语权的交替、变换,针对话语意义的走向和对话语境,灵动地、智慧地选择引领方法。
        还记得6年前的美术课堂,黑板上课题是《水粉画:课间活动》。首先,老师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一笔一笔的示范,并且边画边讲:“头发要画得竖起来,脸上的颜色是白色加一点点红色调出来的,跳绳的时候腿会弯一点?”接着,孩子们便照着老师的范画一板一眼的开始画。我走下讲台,拿起A的笔,帮忙添画,指导B告诉他这儿该画什么,那儿该怎么画,涂什么颜色等等。最后作品出来,基本上与我的作品差不多,连衣服和动态都是一个样。
        我过去的小学美术课堂上,这是常态: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讲述作画的步骤,最后再讲注意点,接下去就是让学生照着示范画,一笔一划地描摹。哪个形状画得最接近示范画,我就评为优秀,并让学生反复临摹。这样,学生作品如出一辙,毫无创造力可言。
        传统的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对立的个体,而事实上,教师和学生都各自需要尊重、理解的情感。因为,对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言语交流,而是师生之间相互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没有民主平等,这是完全办不到的。
        美术课程独有的视觉对话一般是围绕既定的话题,设置可视、可察、可比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通过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考究,从而获得对情境中人和事的真实感受和深切体验。例如,一年级美术《自画像》我让学生说一说家人的外形基本特点,在从家里带来了小镜子,观察自己,并说说自己的特点:你的脸是圆的,他的脸是长的;男孩子都是短头发,女孩子大都有小辫子;他的眼睛大又圆,我的眼睛小一点?来开始欣赏几个小朋友给老师画得像,并告诉大家,老师很喜欢这些画,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老师的特点:长长的卷头发、大眼睛、厚嘴唇,鼻子旁边还有一颗痔。一番启发后,终于开始画了,大家对着镜子一本正经的画了起来。可画到一半,一个小男孩扬起胖嘟嘟的小脸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鼻子,你帮我画一个好吗?”这时就有人随声附和:“老师,我也不会!”“老师,你画在黑板上好吗?”是啊,整张脸就是鼻子最难画,眼睛和嘴巴都差不多是平的,只有鼻子拱起来那么高,还有两个洞洞,怎么画呀?孩子们在犯难说明他们在思考,想把画画好。首先,我表扬了这位同学:“你是个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聪明孩子。”然后让大家和老师一起摸摸自己的鼻子:鼻梁、鼻翼、鼻孔,摸完再照照镜子,鼓励大家自己动手把它画下来?课后,孩子们的作业令我捧腹大笑,我不禁感叹六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创造力,每个孩子画的鼻子都不一样,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抓住鼻子的特点,画面生动有趣。
        自我对话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诉求、焦虑、疑窦,困惑、并及时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门“术科”,教学主要是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与表现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正确引导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既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又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但又不至于盲目模仿老师,最终达到通过美术学习自由表现自己的目的呢?教师从行动上提供与学生需要相对应的个别化的有效帮助。对话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理解了学生,呼唤了学生的召唤,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对话教学中时不时地运对比与发现进行反馈或点拨,以此营造孩子与视图之间的对话条件,推动对话教学的深入。

在整理学生作品时,我发现不少二年级孩子的作品构图偏小,画面很空,而且画得很拘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由涂鸦期进入图式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对画画很感兴趣,喜欢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但又苦于无法表达他身边的事物,越来越不敢画。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如:培养孩子正确观察的习惯,采用“发现法”来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观察的主体,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片或实物,适时提醒他们:“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的发现鼓鼓掌。”让学生对观察充满兴趣,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同时为下一步创作积累素材。
        例如:五年级的美术课《艺术大师马蒂斯》,我是先让孩子们尝试作业,从剪纸艺术学习切入,注重多方位体验。本课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呈现如下层次结构:
        1.从欣赏轻音乐《大海》导入,请学生谈感受和联想,并用随意剪的方式剪出自己喜爱的形象。随后将作业在一张大白纸上选择合适的位置贴好,学生作业中包括有浪花、太阳、渔船、飞鸟、鱼儿等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造型生动有趣的作业。这一环节从尝试入手,通过个人独立剪纸和集体组合画面的方式使同学生的创作冲动得到了满足,在画面合成的过程中体会到构图的重要性并增进合作意识的增长。
        2.从学生对合作《大海》作业的欣赏、反思、评价,转换到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海生物》、介绍马蒂斯其人其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欣赏讨论从作品出发寻找其艺术特点,并谈谈感受与联想。在欣赏《爵士乐》等剪纸作品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推动教学对话的展开:
        (1)你觉得作品美在哪里?哪些地方最吸引人?
        (2)作品给你带来了哪些快感和联想?马蒂斯剪纸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画家的了解,领悟到艺术个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点,从形的夸张和变化中、色的对比照应中体会到夸张与变形的艺术魅力,从而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3.以前两个环节为基础,通过听打击乐曲,让学生感受激烈的节奏和快感,产生激活情感和想象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律动中体验夸张的动态和明快节奏以及欢畅的情绪。这一环节,抓住通感共生的活动。使学生从对音乐的感受反应到动作的表现,再到认识夸张地表现性和动感变化的瞬时性来获得创造表现的素材,突出了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置身于运动、观察、体会的综合体验中,为后阶段的创造表现奠定了条件。
        4.要求学生大胆地运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人物剪贴,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边发挥想象来完成作业。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这一环节,从教学要求方面适当放宽了课堂控制的稳定性,具有更加宽松的条件和环境,由于教学环节做到了丝丝相扣,线索明朗清晰且承接自然大方,给人流畅舒展的印象;将观察、体验与创作及其对学习活动的反思结合起来,做到体验、反应、感悟与表现相联系,在动态的训练中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内化使学生能力得到增长和发展。
        本课在学习活动中有机地将看、试、演、述,和训练、评价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积极因素,营造学习场效应,做到最大限度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对话,作为学习主体,所有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由目的散漫的尝试作业(大海)到目标明确地强调夸张与变化的人物剪纸,中间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体现出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正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逐步演化和发展,形成了促使学习者从无知到有知的、从不自觉到自觉递进生长的外部条件,这一切对于体验行为与学习反应之间所需要建立的心理协同所产生的功效是十分有益的,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这一点,学生能力的协调发展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话式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比判,主体参与,合作交流,表达情感,完善人格,对改革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