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芬
摘要: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来说,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学习,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入手,分析了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敲门砖,精心设计的课堂,以调动学生兴趣为主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学习化学做好基础。同时,因当前教育理念的改变,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化学思维,并学会借助化学知识处理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尝试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在探究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探寻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化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自觉探究新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保证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针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学习,对化学学习中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如教师能够在学生接触化学之初就采取神奇的实验,让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原理产生充分的好奇,就能够激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关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的教学风格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
例如,在初次授课时,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学生看起来非常神奇的实验,如“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让学生在台下坐着观看教师表演的魔术。学生:“哇!好神奇!”“哇!竟然会变成这样!”此时,学生已经初步走进神秘的化学世界。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或进行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打开化学神秘世界的大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步揭露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展示学生十分熟悉的物品,借助二者、三者的结合,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如加热等,让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其主要是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话语,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化学、探究实验原理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习氛围
不论是化学理论教学或是实验授课,都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自由活跃的参与学习活动。
除了精彩的导入语、化学故事、影像资料和化学现象的辩论外,还可以引入教师个人经历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十分贴近,在学生感到既亲切又好奇时,适时提出疑问。
比如,在讲解与方程式的配比相关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配比意识与书写习惯,可引入教师个人的经历,促进学生将自己平时错误的方程式配比表现与化学教师联系起来,既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之间是相同的,需要不断的联系和训练才能够掌握方程式的正确数学方式。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比中获得成长。例如,在学习“元素”时,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一则15秒的广告:蓝瓶,纯净的钙……蓝瓶的钙,好喝的钙!这是一则口服液的广告,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会在化学课上放一则广告?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则广告说明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东西,大家根据广告语可以猜出是什么吗?”随后,引入元素的学习。另外,还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引入金属性质元素的介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申到化学元素的学习上来。
三、主张学生参与,提高教学实效性
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纳入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的安排与设计,认真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自身的学习反思等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的双主体教学,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思,有助于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例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溶液的配置。学生需要详细的写出实验步骤,教师在教学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给予帮助。教师的合理指导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整体的效率。课程结束时,询问学生上化学课的感觉,促进学生将学习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感。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让学生在课上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操作等整个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绍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02):15.
[2]孙亚军.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