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柯雪芳
[导读]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的内容。

        柯雪芳
        湖北省黄石市第九中学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的内容。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中的一个特殊图形,也是四边形的重要研究对象。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其探究的主要内容是判定一和判定二,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对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有积极的意义。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新课标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新课标还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确定: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与判定二,并能与性质、定义综合运用,理解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教学过程,学会数学思考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活动,去观察、猜想、分析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思考的好习惯。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重难点解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几何概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学生在本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思维过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课的重点我确定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于从理论上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处于初级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平四边形判定的理解与应用。而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则为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及化归的教学思想。
        四,教法与学法解析
        本课在教法上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动: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况,给学生足够时间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共同探究判定方法、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变:通过多层次、多角度例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引: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的地方,教师通过层层铺垫,给予必要的引导,做到“引而不灌”。
        学法:《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教学过程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示个性。教师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错误的澄清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促进者,从而使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阶段而展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运用、总结反思。而针对这四个阶段将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六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情景:小明同学昨天剪了四个平行四边形,想用这四个平行四边形做一个纸风车,但不
小心把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弄破了,小明想:要想补全图形就必须再剪一张与原来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纸
片贴上去,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怎么给它画出来呢?聪明的你帮小明想想,如何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如图所示,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四个顶点D)
师:如何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的依据
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
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
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从真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探究  论证新知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本环节的教学主要围绕着两个活动而展开。即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感知结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从理论上证明探究结果,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活动:  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的铁条用四枚螺丝钉钉在一起,让相等的铁条作为对边,做一个四边形。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  两组对边分别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逆命题,它是一个真命题吗?为什么?
        已知:四边形ABCD ,AB=CD,AD=BC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由此我们得到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为:
        ∵    ∥             ∥     
        ∴四边形ABCD是               (                     )

        设计意图:
        由于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为本课的重点所在,考虑到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设计了“观察一猜想一验证一说理一抽象”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并将从实践中探索得到的结论再应用到实践中去。
为了体现教法中的“动”,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即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从而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且通过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的表述,很好的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几何符号感。
        (三)、例题讲解、变式升华
        例题: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的对角线  AC 、BD交于点O, 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证明思路,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寻找不同的方法,最后选择一种最简便的证明方法,规范书写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这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此例题既用到性质,又用到判定,所以有一定综合性,学生略加思考,是可以作答的。因此出示例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由不同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教师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案,对于有创意的方案要大力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从多种证明思路中,选择较为简洁的方法,规范板书。
        在例题讲解完后,紧跟着是两个变式练习。
思考一:想一想:如上图,若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两点,当点E,F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二:已知:如图,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
上的两动点,且E、F移动至OA、OC的延长线上,仍使AE=CF,
则四边形BFDE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证明思路。
        设计意图:对例题的变式是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形式,而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不仅能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更加深了对判定方法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与教法上做一些尝试,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讨,让学生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数学;归纳总结,让学生系统知识;
        使学生体验、感悟、经历、认知;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材潜在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