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蔼娴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文华小学
内容摘要: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这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持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学目标,激发探究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充分的语言表达等方面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有实效的思维活动,为课堂注入学习活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堂活力
自从提出“教学情境”这个概念以来,教学情境的创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提高学习数学的注意力,所以更加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使得一些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探究兴趣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础
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和钥匙,而问题情境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心脏,也是活动开展的引擎。当创设的情境更贴近现实,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学生才会更愿意自主的进行探究,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种思维往往更多的需要依靠感性材料的支持。
如综合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一课,老师首先跟学生一起分享了蕴含着丰富数学元素(数学家、数学大会、数学图形等)的邮票集,让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在欣赏美的同时,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感受数学的神奇。
如果数学中更多的体现人文情怀而非生硬的数字,那么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这些彰显着数学元素与数学魅力的绚丽邮票,一下子就点亮了学生的求知沸点,将学生“潜在”的兴趣、“蕴藏”的参与积极性转化为“现实”的兴趣和“持续”的参与热情。新授的导入自然、干净、水到渠成。
课前有了导入的铺垫,老师以“手拉手爱心寄信活动”引入,创设这样的情景:“我们每年都与兄弟学校举行“手拉手送温暖”活动。今天,小琳和小豪又给小朋友寄问候信了。家豪和晓琳来到邮局寄信,看到资费表,把信放在电子磅里,家豪的信贴了1.2元的邮票,晓琳对着资费表还在沉思。晓琳同学看不懂资费表,如何确定寄往本埠和外埠信函的邮资?”模拟寄信的问题情景,对学生来说既鲜活又真实,有助于这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对探究内容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让孩子们接触并了解了“分段收费”,而且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类似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问题意识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关键
数学课堂情境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否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情境就是问题情境。好的数学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客观现实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任务及其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设计合适的情境与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因此,数学课堂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是能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
曾听过一位二年级老师上的一节乘法复习课,这位老师经过精心策划,设计的问题有技巧,有启发性,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思维必将更加灵活。
片段(一):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里画着6只青蛙和1只小鸟,并先后出现了三个问题:(1)一共有几条腿?(2)还有别的方法吗?(3)这里的+2和-2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看着图片和两个不同的算式6×4+2和7×4-2,兴奋地抢着回答:6×4表示先算出6只青蛙一共有几条腿,+2表示加上1只小鸟的两条腿,求出一共有几条腿。而7×4-2表示把小鸟两条腿当作青蛙4条腿来算,看作7只青蛙,算多了小鸟的两条腿,所以最后要-2。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价值的提问自然燃点学生智慧的火花。
片段(二):出示两道应用题让学生解决后进行对比。
(1)一盒钢笔共6支,每支8元,小力有50元,他买一盒要付多少钱?
(2)一盒钢笔共6支,每支8元,小力有50元,他买了一盒后还剩多少钱?
同样是买钢笔的事情,学生不难发现第(1)小题的50元是一个多余条件,直接用6×8或8×6求出一共要付的钱。而第(2)小题要求还剩多少钱,所以用50-6×8两步计算来解决。简单的两小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细心审题的好习惯。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首先要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的语言提出数学问题,促进真正的数学思考能力提升。
三、充分的语言表达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条件
创设数学情境,搭建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的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学生思维火花拼发的课堂平台。
在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实践课《节约用水》中,为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生在收集资料时用了大量的有力数据来说明问题,这充分体现数学科的特性,比长篇大论地引经据典更有说服力。在研究“全国30万个水龙头一年会漏掉多少水?”这一问题时,教师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推断的过程引入课堂,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活动过程充满数学味。
教师先让学生分4人小组用自制水龙头滴水模拟装置进行实验,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水一滴一滴往量杯里滴。水越滴越多,1分钟后,学生发现平时毫不起眼的小水滴,短短1分钟后竟可汇集成半杯子甚至大半杯子,再看一看刻度,哇,35mL、46mL、53mL、82mL……,每个“水龙头”的漏水量都有所不同,说明水滴的大小和快慢不同,漏掉的水量就会不同。那么如何统计30万个水龙头的漏水量呢?学生提出把几个模拟水龙头漏水量的平均数看作1个水龙头的漏水量,从而推算出1个水龙头1时、1天、1年的漏水量,并最终推断出30万个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在这个“统计推断”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由一滴水到一杯水,再到一桶水,一年后竟能滴出二三十万吨的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据!相当于四五千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啊!这真是积水成渊,滴水成河啊!学生这一过程的经历和互相交流,是我们无法用其它方式或其它途径所能替代的。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思维在实现质的飞跃。
创设与学生年龄、思维、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目标统一、与情境相符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科学情境与问题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拓展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注入活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4):98.
[2] 李文静.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