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坤
(贵州省兴仁市第三中学,贵州 兴仁562300)
摘要: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频繁、使用价值较高的辅助学习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理顺重点难点,划分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初中语文写作虽然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都遇到各种难题。例如缺少写作素材、提笔忘词、无从下手或者逻辑模糊、难以理顺写作结构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培养学生语文作文写作思维,加强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思维;思维导图;训练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灵活多变、锻炼发散思维的辅助工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能够按照逻辑层次,将知识点间的隶属关系详细划清,并简单明了的呈现出来。自思维导图问世以来,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操作领域当中。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确定写作方向以及写作框架,懂得如何填充相关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类型对写作积累储备进行合理分类,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运用思维导图确定作文立意,明确写作方向
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初中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学生从小学过渡而来,在实际写作中经常面临着无从下笔的窘境。一些学生随意写作文,脑海中有什么想法便直接写作出来,导致整个作文缺少逻辑性,并且内容繁杂,质量相对较差。从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缺少正确的立意,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研究写作要求,确定写作的具体题目或者重要信息,并进行头脑风暴,将自己看到题目要求后产生的写作想法都罗列出来,以选择最恰当、最贴合题目要求的立意。举例来说,在写作初中作文《爱使我……》时,当学生拿到题目以后,不是应该直接开展写作,而是要利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考力,拓展写作思维。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爱这一关键词,然后引申出具体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回忆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结合社会实践、社会案例等相关信息进行补充。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一些学生填充的题目为“爱使我成长”、“爱使我走向成功”等等,这便是建立思维导图的第一步,确定首要关键词,然后进行后续的补充。
2.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写作框架,充实写作内容
当明确写作方向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布局,或者搭建写作结构。
一些学生确实写作思维,面对这一写作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中的框架体系来构建作文框架,其中包括写作的主要段落、具体内容、引用事例以及结尾中的具体升华方向等。例如在写作作文“最崇敬的名人”时,首先,学生应该明确写作的主要对象,然后构建起思维导图,关键词为崇敬的名人。然后,罗列该名人的具体背景,引出所尊敬的事件或性格或成就等相关方面。最后,要学习这位名人的什么精神或者是受到的精神启发,以此为基础框架建立思维导图。可以说,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能够使写作的基本层次与框架更加清晰明确,增添写作的轻松感,使学生可以流畅书写,增强写作的整体效果。
3.采取思维导图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高度
由于初中生社会阅历有限,学习知识相对不够宽泛,因此经常缺少写作素材,在开展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素材的搜集与整理能力是较为重要且关键的,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质量。在开展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技巧搜集素材,为作文增添内涵,避免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到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搜集相关素材,针对所搜集的素材,要明确其自身的利用价值,如适合写在开头或结尾,或者是一些经典语句、案例、事例等,可以填充写作的中间框架。例如,在学习到《登飞来峰》中,其中一句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积累起来,用于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写作文章中,增加文章的哲理性,并且提升写作高度,充实写作内容。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高分作文,并对作文中一些写作精彩的片段进行积累,然后按照思维导图的逻辑层次加以整理。
结束语:
语文写作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等综合能力。过去语文作文写作的基本模式已经难以符合现代化教学需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可以提升写作逻辑性,并有效整理写作,积累素材。借助于思维导图,可以提升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增强写作语感,并不断在写作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使写作的文章更具有灵魂与代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婵婵.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析[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施霞.基于核心素养下英语话题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J].教育革新,2020(08):23.
[3]张丽琴.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