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江红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红星路小学 434000
摘要: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整本书阅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一整本书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培养个人的阅读思维能力。在现如今网络科技时代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群体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前言:
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育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摆脱碎片化的阅读,培养个人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再分析较长文本时,能够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首先培养学习兴趣,进而才能完成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开启整本书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定力较差,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小学生很难在桌子前坚持稳定很长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充足的阅读兴趣是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来提升整体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本书之前,教师就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一类的作品时,学生有可能会因为遇到过多的阅读障碍而无法顺利完成阅读。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四大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先从学生阅读兴趣最高的《西游记》开始。在整体阅读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在阅读课或自习课上为学生播放几段《西游记》电视剧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电视剧,一边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由于播放电视剧来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属于比较浪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兴趣动态调整播放电视剧的策略,比如当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时,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电视剧的播放,而当学生阅读兴趣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时,教师则及时利用电视剧将学生的阅读兴趣重新推至高峰。通过这样的教学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培养出有效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有效性,对于四大名著的阅读教师,一定要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在保证阅读兴趣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二、适当开展趣味性阅读活动,推进整本书阅读
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意愿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够起到辅助或引导的作用,而当学生的阅读任务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也可以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来使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提高其阅读兴趣,深化阅读教学。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时,由于本书中每一个篇目的篇幅都比较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比较适合插入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学生一边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一边整理自己的阅读笔记,思考书中的一些观点,在教室开展阅读活动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将日常阅读积累下来的观点和看法带到活动上,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当然,每一次的阅读活动都不是盲目无主题的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给每一次的阅读活动设一个明确的探讨主题,比如在教学这本书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应该向小豆豆学习怎样的品质?”当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带着问题去看待书中的很多故事,并且做出个人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也就得到了体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保证阅读教学有效性。
三、为学生提供阅读总结舞台,完成整本书阅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每一本书阅读结束之后,学生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书阅读结束,学生只是像读了一本故事书一样,没有任何想法,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因此,日常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和心得记录,兼职的讨论,或者想要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读完整本书的时候,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分享。而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分享和总结的舞台。
例如:在阅读完《我与地坛》这本书之后,很多学生内心的想法是比较复杂的,通过总结以往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在阅读开始之前就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内心的所思所想,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讲到的所有疑难问题都记在读书笔记上,当整本书阅读正式结束,教师就开展一个总结大会,让全体学生将自己总结下来的问题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对于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而教师在一旁听讲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下一些重点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
总结:
整本书阅读是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并在阅读中获得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达到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泽梅.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28-30.
[2]国雯.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