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资源,助力盲校语文课堂“可视化”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梁钰
[导读] 由于视力残疾儿童视觉功能一定程度或者全部丧失

        梁钰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
        摘要:由于视力残疾儿童视觉功能一定程度或者全部丧失,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盲生只靠书本的文字描述,很难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易产生偏差,缺乏直观印象。为了弥补盲生的缺陷,提高盲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多渠道助力盲校语文的可视化。
        关键词:教学方法  盲生  语文课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盲校的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信息的获取85%是靠眼睛从外界获得,盲生由于自身视力上的缺陷,在语文知识的接收上会存在一些误差,理解上遇到困难,对事物很难形成具体的形象。巧妙地运用适于盲生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图片、模型、触摸图、多媒体、动手实践、游戏以及各种实物来为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能有效弥补盲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认知不足等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盲生需求,培养盲童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发展盲生的形象思维,也是弥补视觉缺陷的重要途径之一。[1]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使盲校语文课堂更加趋向“可视化”,在课上向盲生展现五彩斑斓的世界,帮盲生建构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不仅丰富了盲生的心理世界,也大大提高了盲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体会。
        一、创设情境,构建图示化思维
        情境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设定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产生共鸣,从而体会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2]而图示化思维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辅佐逻辑思维。由于人对图形比对文字更加敏感,使用图形更能辅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知识内容的整合梳理。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形成思维地图,使文字在脑海中“可视化”,可以帮助盲生建立起文章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盲校语文课的教学中,将情境教学同思维地图相结合,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蜜蜂引路》一课时,文章要求学生弄清:蜜蜂是怎样一步步引领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课上我创设情境,提前准备好打印的图片,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列宁,根据自己住的房子—花丛—园子—小房子(养蜂人的家)的顺序,请低视力的同学协助老师将图片放在相应位置,画出行进方向,通过思维地图的方式更直观的帮助学生梳理清列宁找养蜂人的过程。针对全盲生,事先下发凸点触摸图,将几个重要地点图形化,让全盲生边摸边说,在脑海中构建出列宁行进的顺序。通过手、嘴、脑的合作,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视”的图形,大大的方便了记忆,这样做也是为了逐步培养盲生将文字与图形相互转换的习惯,更便于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言、动作相辅助
        听觉和触觉是全盲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盲生长期以来依赖听觉和触觉进行信息的接收传递,他们对声音和触摸物体有着较高的敏锐感。可以利用盲生自身的这一特点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在讲课时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盲生感悟事物之间的联系,让盲生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特有的画面,同时通过对动作进行准确的示范和指导,来帮助盲生体会文中描绘的具体动作。

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通过对黄叶的“哗哗”声、蟋蟀的“嚁嚁”声、大雁的叮咛和田野的歌吟,这些秋天大自然的声音进行解读,以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并通过讲解诗歌朗读的要点,利用其特有的韵律美,为学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而在理解文中一些具体动作,如“抖”“振”“搭”等词时,可辅以简单的动作演示,当读到“抖抖手臂”时,教师进行示范,让低视生模仿教师动作,全盲生摸后做动作教师再指导;理解“振”时,让学生先在口中发出声音,同时手摸耳膜或声带,用触摸的方式体会“振”的含义;讲解“搭凉棚”时,找几位同学面对面一臂的距离站两行,两人一组相互配合将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全盲生从人造的“凉棚下”走过,触摸手臂体会“搭”这个动作,通过简单的示范和触摸,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
        三、触摸教具、学具,动手实践
        盲生由于视力上的缺陷,对课文中提到的许多事物都只闻其名不知其形。教具、学具能够使盲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具体形态,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了解物体的特征属性,从而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课堂上可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具、学具来辅助教学。
        (一)触摸立体模型
        教师在选取立体模型辅助教学时,可以选择房子、桥梁、建筑、飞机等现成的微缩景观,也可以选择自己制作简单的替代模型,材料不限,往往能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在教学中更值得提倡。但在讲解时需注意模型摆放的正反,要提前告知盲生触摸的方向、顺序,以免盲生在触摸时差生误差。如在讲解《坐井观天》一课时,为了让低视生直观看到井底之蛙的生活环境,利用罐子做了微缩版的井,并在里面完善细节。针对全盲生,利用废弃的冰箱外包装纸箱,营造井的感觉,让全盲生置身其中,体会井底之蛙的感受,并通过触摸理解“井口”、“井壁”、“井沿”等词汇,在脑中形成物体的具体形态。再如讲解《葡萄沟》的“梯田”“阴房”一词时,视障学生由于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只靠语言描述很难想象出梯田、阴房的样子,但通过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将梯田、阴房的形态展现给学生,学生就能更直观的看到、触摸到,从而了解词语的含义,对文章叙述的内容也更加容易理解。
        (二)利用实物,准确理解
        相比较立体模型,实物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让盲生对事物的定位更加精准,不易产生大小、形状的偏差。如在讲解水果的气味,理解“香、甜、酸”等词时,不仅可以直接拿来各种水果,让全盲生触摸实物形状、软硬程度、气味,还可以切开水果,更直观的让学生品尝味道,理解味觉上的词汇,从多方面了解事物的特性。再如讲解动物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拿来动物的标本或者活着的本体,让学生触摸毛发,细致观察动物的外表,活动的形态,更加深入的从多角度了解动物的形态。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适于盲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了盲生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不足的缺点,为盲生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指导。通过教学增强盲生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敏感度,从而缺陷补偿,即丰富了盲生的内心世界,提高了盲生的学习兴趣,又增进了盲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将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盲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钟经华.盲校直观教学理论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 2005(04)
[2]韩苾璇.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5
[3]高明华.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