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4)
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好奇心,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称得上一节优秀的物理课。本文以《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为例,探究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学习兴趣;高效互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初中生已经处于“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定的事物进行逻辑推演。但此时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仍然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逻辑型过渡的时期。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好奇心,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称得上一节优秀的物理课。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研究世间万物现象背后的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场景和现象带入课堂中,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和现象为依托来学习具体的物理知识,学生会倍感亲切,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直接从书本中或者网上中查找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讲解,效果会好很多。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的教学前,我先选用祖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所在城市举办的灯光秀引入“光”,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本堂课的距离。
接下来对光源这个简单概念的讲解,课本上列举了太阳、水母等例子,并用一句话高度概括“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叫做光源”。这听起来非常简单的概念,许多学生却会在分析一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中出现错误。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这个概念时一带而过,并没有真的引起思考和重视。我所教授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我就选用自己随手拍射“清晨校园天空悬挂着月亮”的照片插入多媒体课件中,以此带入情景,说明类似物体都是反射的光线,并不是光源。学生在看到自己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景后,自然就有了亲切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大多数沉默学生的思维。
同理,探究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时,选用以校园夜晚为背景拍摄,激光束在夜空中沿直线传播的清晰图片;在光沿直线传播运用时,选用随手拍摄对应上课班级在课间操站队时的图片分析问题,指出站队时如何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整堂课从细节入手,贯穿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和现象,学生“上心”了,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师生高效、开放的互动,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习较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些“群众演员”,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强制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学习看似效率很高,实际全是“演戏”,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营造课堂平等的学习氛围,把旁观的“群众演员”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主角”,为学生思考、探究、创新提供应有的空间。
例如在讲解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时,课本中有个关于小孔成像的“想想做做”,我将这个“想想做做”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首先,在上本节课前几天就提前布置每名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小孔成像道具(小孔形状等因素自己选择)。在本堂课的实验正式开始前,先让学生分组猜想可能看到的现象,并且简单的说出自己的猜想理由。再让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道具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道具不一样,做出的实验结果也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配合,共同讨论得出实验结果的共同点,即小孔成像特点。此过程中还会“意外”出现许多随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分析解决相应问题。整个分组实验过程让学生各自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潜移默化中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本堂课面对的主体是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生,整个过程需要自由但要有度,不能随意脱离主题。教师引导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完成大量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针对性即学即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认知水平
习题是对教学过程中所学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课堂练习与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对应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升华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教师了解对应知识点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当前的学情,为下一步课程的开展指明方向。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加强对习题的设计和选编,全面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
例如《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进行过程中,我将本节课分为光源、光的直接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相关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光速这五大部分。在第一个知识点光源学习后,可以给学生列举多种不同物体,让学生对应将这些物体分为三类:天然光源、人造光源、非光源。其中故意给出之前没有讲过的流星,必然会有学生选择错误,此时可由其他选择正确的学生代老师讲解原由。在学习完第二个知识点后,布置由光线找光源的习题。在学习完第三个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相关现象后,对应出一道有关金星凌日的习题,学生在解决该题目的过程中,还能得出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水星凌日的结论。总之在学生每学完一部分知识后,都对应给出课堂习题。这样,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的同时,又进一步学会了运用物理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解析,我们发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策略非常重要。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生高效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加以精准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ISBN 978-7-303-13314-7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辛俊会.高效课堂中练习配置的重要性及设计策略[J]教育学.2014.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