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1期   作者: 周云
[导读] 学习过程是认知与能力发展的过程,

        周云
        湖南省永州市第十八中学  湖南425000
        摘要:学习过程是认知与能力发展的过程,只有真正地参与进去并有所思考和感悟,才能掌握到有价值的内容,这就需要转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获得学习的经历,引导他们在过程中获取信息和技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满堂灌模式的应用频率,积极创设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营造积极的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真正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学高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参与度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要求,教学活动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师生间的深入互动,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参与意识,这与教师的引导方式与数学的特点有关,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范围,再加上受到各方面的打击,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今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就要采取全新且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地使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依据内容创设多元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就要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结合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促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现实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可以结合这些特点来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人教版三年级《吨的认识》中,运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先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千克,并借助一些题目指导学生填入恰当的单位:一只鹦鹉约重35(),一只老虎约重350(),一只大象约重5(),前面的两道题学生可以轻松回答,最后一个确找不出合适的重量单位,抓住这一疑惑点导入新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新知学习并获得答案。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也理解了小数的含义,教材中利用了常见的购物场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提出数学问题,掌握简单小数的计算规则。实践中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商场的购物者,教师则充当售货员,要求每位“顾客”挑选两样商品进行降价销售活动,每个人手中有不同数字的卡片,引导他们思考只用一张的情况下可以挑选哪两样商品才不会超出卡片面额,而物品的单价是以元为基础,包含了多个小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及比较。有些学生先将元化成角,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有些学生分别计算小数点前后的数据再比较,教师则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购物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小数的计算规则。在这样充满生活元素的场景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的方式,降低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贴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借助动手操作以学定教,提供给学生参与空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而教师的教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所以教需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小学数学教师要优化教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借助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发现、思考和表达,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下高效地探索,结合学生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给出恰当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以及学习数学的技巧,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总结圆柱体的特征,拆分中发现圆柱体侧面、两底面的形状,结合之前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同时实践操作的方式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完成推导。而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借助巡视的时机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总结多数学生在行为上的不足之处,继而在学生阐述之后进行详细地讲解。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世界里,寻找着各种方法,认真地思考、观察和验证,积极地完成了推导过程,总结陈述环节详细地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探索过程及结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和补充,总结出了圆柱体体积的公式。通过教师的大胆放手,回归到引导者的位置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得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下经历了结论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进一步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扩大认知冲突分层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
        疑惑是学生刨根问底地导火索,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疑惑,如果能将这些疑惑加以利用,进行有目的地扩大,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所教的内容,设置冲突点并无限放大,让学生在解决疑惑中掌握知识点,使得他们毫无察觉地进入到所设的“圈套”中,以此来活跃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时,请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16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小方块摆在桌面上,思考怎样摆出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提示他们列出各种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式,1×16、2×8、4×4,组织他们对照着图形观察这几个算式,找出与面积大小有关的条件并给出验证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处在了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示与学生的实际操作,产生了与原有认知相冲突的地方,相较于直接讲述面积公式的方法,这种设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层层深入地探索知识本质,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也让他们完成了独立解惑的过程。
         四、应用多元评价建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小学生的心理,教师的评价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受到教师的表扬或者鼓励后,他们的自信心会激增,也会主动地配合教师,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如果受到教师的批评后,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产生消极的情绪,若是每次教师的评价内容都差不多,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因而要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知识、态度、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实施评价,并且评价时要流露出真情实感,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持学生超高的参与度。例如部分学生在做课后练习题的时候,常常因为粗心而出现了不该犯的错误,评价时除了指出错误外,还要提醒他们要认真检查,询问学生是否有自我检验的行为,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再检查作业,进行前后出错率的对比,如果下降则提出表扬,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认真的态度,逐步地培养他们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勇敢和积极,声音过小,教师则用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去对视学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眼中的信任和鼓励,促使他们鼓起勇气,大胆地回答问题,逐步改善他们不敢或者不积极参与互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总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他们有目的地探索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刻意地留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和鼓励,建立新型的师生和谐关系,让学生敢于面对教师、勇于提出问题和观点,再借助多样化的活动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此来逐步地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海峰.浅析激发学生参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20(86).
        [2]刘小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J].读写算,2020(26).
        [3]袁龙刚.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