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珊珊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浙江杭州,311241
【内容提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的外来民工急剧增多。在他们背后,有着一群稚弱的“小小鸟”,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地方,接触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他们幼小的心灵缺乏和谐的交流,造成了一系列的不适应,面对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本文探寻了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试图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措施,让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小鸟快乐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自卑心理
小高(老家四川),四年级接手新班级时认识了他:不高的个子,瘦巴巴的身体,双眼中流露的不是同龄孩子的天真,上课时总喜欢低着头,两只手喜欢“藏”在抽屉里,并且课后不怎么爱讲话。就在那两次事件后,让我对他有了一个不同的认识:
事件一:一日傍晚,同学都已陆续回家,路过隔壁班的教室,发现小高的身影躲在课桌旁,经过调查,知道不翼而飞的笔是小高干的,我给了他三次承认的机会,他都矢口否认。
事件二:只要和同学发生矛盾,他都习惯用武力解决。一日下课,同学不小心把走廊上的积水溅到了他,他挥舞着拳头追着打。我找他谈的时候,他说这是同学故意在欺负他。
其实,小高的自尊心极强,但同时又是个极自卑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外地生,家庭条件不好,低人一等。于是当现实与他的情况有出入时,他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一切原因归结于外因:同学们瞧不起他。
对此,笔者通过对在校外来务工子女的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教育者的误解。由于民工子女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学习能力和习惯都不能跟本地学生相提并论,因此在教育者眼里是比较头疼的一个群体,经常受到批评与苛责。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2.同龄人的歧视。由于地域、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距,本地学生往往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这使他们备感自卑苦闷。已有的沉默和自卑,再加上老师和同学间的误解和歧视,使他们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悲观失望,遇事自愧无能的弱势心理往往更容易趋于恶化。
(二)家庭因素
1.自身原因。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因此,一旦遭受失败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冷漠时,往往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2.父母影响。父母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与本地家长的优势相比,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状态会失衡,极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把错归到父母身上,影响与父母的感情。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农夫在他田地旁的湖边发现一只漂亮的老鹰,老鹰的脚上拖着一副铁质的猎物夹。虽然铁夹很重,也使老鹰很痛,但它还是飞了很远的路程,不过现在却已经筋疲力尽。自卑就像这样,虽然孩子可以带着它飞一阵子,但它会拖垮孩子,除非想办法把它除掉,否则它会把孩子拖下来,甚至毁了孩子一生。而自卑,就是桎梏着孩子的铁夹。卸掉沉重的铁夹,势在必行。
(一)亦师亦友,以诚相待
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有的外来务工子女比起一些娇生惯养的本地学生,显得勤劳、懂事、自立意识较强,但也存在着自卑、自闭、冷漠等缺点。对于这群孩子而言,在他们心中最渴望的也许就是教师的注意和没有偏见。
【案例1】:记得有一次开学日,当地的孩子背着新书包,带着崭新的文具用品;再看看那些外地孩子,身上的衣服皱皱巴巴,本地孩子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们,孩子心里自然会产生自卑。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消除这种隔阂。于是,笔者走近学生,和学生亲切交谈,聊学习、聊家乡,无所不谈;课后,试着融入他们的生活圈……逐渐地,师生之间的隔阂消失了。更可喜的是,这些孩子告诉家长:“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像个大姐姐!”
(二)耐心倾听,闻其心声
对孩子而言,每个孩子心里都居住着一位天使。孩子内心的这位天使,需要用一颗真心去呵护,而“交流”帮助孩子表达心声,学会勇敢表达自己,通过自我表达获取信心与快乐,获取友情;对教师而言,倾听孩子的声音,耳朵应变成听诊器,尤其是孩子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情况下,要鼓励孩子敞开心扉,并对孩子的诉说做出恰当的评判和引导。
【案例2】:小张,是一位有责任的班干部,但缺乏自信心。一日,笔者让他汇报工作,他显得有点矜持。这时,笔者微笑着,不时轻轻点头,“嗯”“讲下去”,或让他重复某些内容。在整个交谈中,目光时时与他接触,那视线的短暂交织似乎在说:你没想到的每个细节我都留意到了,我体察到你的深意。在无言的尊重、肯定和赞赏的鼓励下,小张很顺畅的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方案,而且临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有创意的构想。
(三)扬长避短,赏识教育
爱国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案例3】:小徐,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上明显信心不足,自卑现象严重。但该生在音乐上有一定的天赋,而且是校合唱队的主干成员。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笔者鼓励他多参加学校或班级的文娱活动,为大家演唱。在一次班队课上,他的歌声赢得了大家的赞扬,随之信心大涨。于是,笔者适时找他谈心,鼓励他在学习方面也要做得更好,之后,他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
正是通过对他信心的迁移,指导他发掘自身的亮点,让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重拾了自尊自信。
2.“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课堂是消除自卑心理最有效的主阵地。面对着老师和同学,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1)大声说话,增加勇气
研究表明:大声地把要说的话喊出来,能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增加勇气。同时,学生响亮的发言声,让课堂充满活力。
(2)课后多练,加强普通话教学。
对于乡音浓重的学生,他们担心自己“蹩脚”的普通话惹来他人的嘲笑,因此,笔者要求他们课后把自己发音不准的词语挑出来,多进行练习,请同学、老师帮助纠正。课上、课间放一些名家诵读的精彩文章,供学生们模仿学习。学生兴趣日增,普通话越说越好,发言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3.“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在不断地激励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鼓励他们,使孩子感到“我行!”让他们从犹疑中走出,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这种自信的感觉十分重要。
(1)精神鼓励
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进而摆脱自卑感,不断发展自我。
(2)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起步晚,为了使他们能尽快融入集体,克服新环境带来的拘束,消除自卑心理,笔者提倡以小陈、小汪等同学为好榜样,成立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让他们得到同伴的关爱和帮助,在班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科学评价,切准其脉
对学生的教育要把准其脉。当学生失败或做错事时,避免用责备的语言向学生证明他们有多无用。教师只有对学生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树立前进的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本文开头小高的案例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有了结果:在交流中得知以前父亲在家打孩子,于是他怎么也不肯承认拿走别人的笔。。从他的神情中,笔者看到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乘胜追击:老师没有看不起你,同学没有看不起你,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只要你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然后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老师和同学都会做你的朋友。
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开学时,收到了小高发来的短信:老师,这学期我要回老家读书了,谢谢你对我的教育之恩,学校里,让您操了不少心,对不起!读完这番话,眼睛酸酸的,但心里洋溢着的是欣慰。
这样的一簇花开,需要我们拥有一种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和公平胸怀;这样的一簇花开,需要我们具备一种接纳并欣赏学生的意识和态度;这样的一簇花开,更需我们倾注花儿拔节时的耐心和细心。这样的一簇花开,只为下一季的灿烂。
参考文献:
[1] 刘璐. 疏导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五个步骤[J].福建教育,2009(10).
[2] 车肖华.浅谈进城求学的农村学生心理分析与疏导[J].南方论刊,2005 (3).
[3] 赵云肖. 用爱浇灌农民工子女的情感世界[J].中学教学参考,201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