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负重前行的蜗牛——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郭金芝
[导读] 随着中高考改革中语文地位的凸显,“语文为王”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
        郭金芝
        山东省宁津县大曹镇大赵初级中学
        关键词:文体意识;文本意识;语境意识;方法意识;时代意识
        随着中高考改革中语文地位的凸显,“语文为王”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等问题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百家争鸣 。笔者认为,要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教师层面来讲,我觉得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树立以下五种意识,即文体意识、文本意识、语境意识、方法意识和时代意识,并且把这“五种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不要等升入毕业年级才开始秣马厉兵。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文体意识”普遍较差,文体概念混淆不清。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当老师问表达方式时 ,学生答说明方法;当老师问表现手法时,学生答修辞方法;当老师问记叙的顺序时,学生答说明顺序……这种啼笑皆非的现象不胜枚举。其实,这些现象正反映了了学生的文体意识模糊,表现在考试中就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其实,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知识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渗透、培养,让学生时时对文体特点加以关注,莫等到初三备考时混沌无知,顾此失彼。
        “文本意识”的欠缺表现在阅读上是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读文本时只如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表现在考试中就是作答时脱离文本、闭门造车,或者是天马行空,不知所云。而实际学习中,特别是现代文阅读,80﹪以上的答题点都在文本之中。因此,教师应在平时教学时就严格要求学生尽量使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问题,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未雨绸缪,常抓不懈。
        缺乏“语境意识”也是当前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对文句含义的理解、标题的含义、语段的作用、鉴赏语言等题目,就一定不能就题论题,只从字面上理解,望文生义。

而应该在语境中分析理解,结合文本,权衡斟酌,深层次、多角度地加以分析。如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该句中的“眩晕”和“卖弄”两个词的含义,如果脱离语境,就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它带给人的震撼。当然,结合语境分析问题的这种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意培养、针对训练、反复打磨。只有这样,学生的语境意识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升。
        此外,学生的“方法意识”也是语文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着力培养的。其实,我们语文试题的解答也像数学题一样有法可循。比如在赏析句子时,就可以按照“方法+内容+意义”的模式来作答。教师可先让学生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等方面选准赏析角度,然后结合文本指出该句所写的内容,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此句所表达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的意义。这种方法意识必须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渗透、随时归纳并强化训练,做到分条列举,从主到次,角度多重,作答有序。教师只有从低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方法意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逐步提升。
        还有,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一定不能缺失时代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古人对学子的要求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倾听时代之音。现行教材的选编篇目虽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范本,但那些反映时事热点、弘扬时代精神的精美时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中高考试题所选的文本资料,也大都纵览天下大事,紧扣时代脉搏。比如,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即将生效的《民法典》和众望所归的香港国安法,都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国家。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充满灵性、胸怀天下的人才,而不是复制“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率先垂范,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做好孩子们的马前卒,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骄子。
        “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工具学科,其成绩的提高并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特别是非毕业班的老师们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这五种意识,让他们像蜗牛一样负重前行,为中考有备而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顺利登上人生的第一座金字塔,为多彩的未来继续攀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