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吴 惠
[导读]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吴 惠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九0一学校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切实提升语文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性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而言,势必终生受用。因而,阅读教学便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就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阅读兴趣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动机,因此,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要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前提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性要提升,只有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当中,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课前游戏、课前故事等形式,在正式教学前通过一个小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教学活动充满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组织一个“拼一拼”的小游戏,即从网络上找到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然后打印出来,将其剪为6-8小块,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拼图。通过这样一个游戏,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趁机从图片切入,提出桂林山水,引入课文,开展阅读教学。如此,学生的兴趣在讨论过程中便被激发起来了,从而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习惯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的一切行为习惯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所以学习没有目标,容易在学习中迷失方向,缺少耐心和专注。为了改变小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我们要在教学中制定一些能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例如,设置有时间段的阅读、早读、互换读物、交流阅读、兴趣阅读等等。只要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让他们在有计划、有节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阅读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眼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深知每一篇优秀的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习更有效。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坚持,让他们在学习中、在阅读中养成认真、专注、耐心、细心的习惯,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更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记录、摘抄的好习惯。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很快地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百利无害。
        三、教给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指导预习,教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二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步骤。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上好精读课,教学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通过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之一。阅读贯穿于人的一生,其中小学阶段的阅读尤为重要,它对奠定人生的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阅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但这也不能成为忽视农村小学阅读教育的理由。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辉.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07.
        [2]汤虹.试析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J].学周刊,2013,(33):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