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常州市龙锦小学
摘要: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该课程的广泛关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研发应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紧跟时事热点,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出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程研发;课程实施
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深刻。”他提出,“生活即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不属于学生。如何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诞生和发展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2017 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独特价值。但综合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跨学科、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 、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深刻领会校本性质和理念的基础上,课程内容研发必须摒弃“知识本位”的烙印,要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一、现实生活融入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凸现“生活世界”的价值, 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能表现儿童的体验与交往, 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学习、活的学习, 才能找到意义之源, 才能不断促进儿童个性的生长、变化与发展”。这就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形式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经验,提倡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体验、感受生活。
食堂的饭菜不爱吃,午餐倒的多,这些都是学校里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学生浪费粮食有各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不满意现在的菜单。于是“完美的校园午餐菜单”课程应运而生。要设计菜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老师提醒、引导,让学生明确了任务的挑战点:成本核算、营养搭配、色香味吸引人,要同学喜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再次指点:连接学科老师,寻求解决问题策略;连接食堂工作人员,了解食材费用,成本价格。连接营养专家,了解荤素搭配。连接父母家长,学习食物制作方法。于是,小组讨论制作菜单调查问卷,为菜的选择做铺垫;统计调查,在大数据下教会学生精打细算,核算卡路里摄入以及营养配比;食育课程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两周,一张张菜单,别看食物简单,但都是学生经历了调查问卷、了解同学喜好、研究菜价、核算成本、均衡营养,荤素搭配一系列实践后,最后才呈现出一份完美合理的菜单。
这次综合实践课程,是围绕学生完成一份“完美的校园午餐菜单”的任务开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发地展开深度学习。老师是学生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支持者。当学生需要支持时,老师及时给予指点。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三维目标逐步达成,学生熟悉了大众口味,学会营养膳食搭配,关注菜单成本问题,不仅如此,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也深刻感受到食堂制作菜谱的不易,重口难调,想要让每个人都喜欢的确难。如果学生能够明白这个时代 “节粮”不是一句口号,落实到行动,他需要我们去自己改变创造。要让食物更受欢迎,是不是应该提升午餐标准?那么,标准该提升到什么价格比较合理,如何制作更受欢迎,做怎样的搭配更合理,这个课题又得到了延伸。如果一个小学生能思考到这个层面,那么他的思考力怎么可能不提升呢?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最终再带着问题走出这个课程,进入更深一度的学习,这才是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有的状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动手实践,“自主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所在。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才能得以提高,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才能得以实现。
二、时事热点融入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强调整合学生的经验,整合学生的生活领域,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的问题加以整合。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病毒打乱了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但这种特殊的时期,同样是难得的教育契机。趁着疫情宅家的时间,我班的研究小组提出了调查口罩使用情况的设想。特殊时期,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展开调查研究。学生的经验是浅层的、经验性的,但却是原生性的,因而是十分宝贵的,教师不可从自己的经验和立场出发越俎代庖,加以改造。但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在小口罩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想研究哪方面的知识?可以制成思维导图,也可以开展实验、采访、问卷调查等活动。”他们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于是小组就以“小口罩大学问——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使用的调查研究”为课题展开了研究。在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以非常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了此次研究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在不同的活动中提升了调查、采访、分析数据、制作课件等能力。小组成员们都感到自己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在他们的宣传和带动下,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更科学合理地使用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造就一个更健康的体魄。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学生进行了口罩的研究,以小见大,通过“云研究”的方式,对口罩防护作用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呼吁人们时时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为全民抗疫奉献一份力量.
教师还可通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我市最近几年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活动,鼓励居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可真正推行后才发现困难重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撰写相关报告,提出合理建议,帮助社区有效推行此项任务。再如我市正在修建多条地铁线路,教师可以寻找合适机会带学生去参观地铁线路修建,现场采访施工人员后经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整理出了如下子课题:“地铁建造条件的研究”、“地铁建造的利弊分析研究”、“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利弊的研究”、“地铁线路设置的研究”、“地铁应急措施的研究”、“地铁调度的研究”、“地铁上的小秘密”和“未来地铁的研究”。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在青年时代就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把读书和关心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培养的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用心读书,还应该及时关心时事,关心系社会。心系社会、主动探索、学会学习,这样自身才能得到综合的发展,国家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三、传统文化融入课程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不采取特定的学科框架与内容,特色是重视课题性、主体性,旨在让学生探究通常在学科教学中难以学到的、牵涉诸多学科内容的课题,并在接触自然、社会现象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这就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 年9 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将各类专题教育活动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首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目标、内和方式等方面高度契合,两者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是一种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脸谱、行当、化妆、表演形式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京剧不但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多彩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她当成历史文物一样来瞻仰,而是让学生去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欢京剧。基于此,我校提出了把京剧文化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平台,将京剧文化渗透进孩子的生命中,培养学生对现代京剧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热爱之情,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还把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融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感受元宵节喜庆热闹的气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我校开展了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了解元宵节的来历,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文化带来的乐趣。他们还亲制作花灯,制作花灯所选用的材料尽量以废旧材料、自然农作物等为主,如各类包装盒、可乐瓶、易拉罐、光盘、蚌壳、南瓜、纸管、吸管、竹筒、玻璃瓶等作为制作花灯的首选材料。为提高作品的整体美感,也可以用彩色卡纸、蜡光纸、彩线、穗子、水彩笔等进行制作及修饰。在制作过程中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也灌输了“变废为宝”的理念。通过动手合作,让同学们感受到动手的乐趣,也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走进综合实践的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研发应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紧跟时事热点,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深度挖掘地方、学校资源,展现地方、学校特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各小学就必须根据《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的总原则,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就地取材,挖掘出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新的活动主题,教师也要善于发现、提炼出新的活动主题。学生就这样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宽度,挖掘思维深度,逐渐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张庆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