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 518026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灌满一桶水,而在于点燃一把火。——题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纷纷倡导“主动探究”,“学会学习”。目前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阅读能力在语文各种能力培养中占据首要位置。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办法谈谈一点感想,以就教于方家。
-、阐明意义,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要教会学生自主性探究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五步程式化,即作者背景简介—范读—分段及归纳段意—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往往是老师在大讲自己的阅读体会,设计一些自己原来无法理解后来“豁然开朗”的问题来为难学生,等学生回答不上时,老师就自我陶醉地把它讲得神魂颠倒,学生听得死去活来。久而久之,就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下课以后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问题。而如今实施自主探究式阅读,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自己深入探究发现疑问,解疑释疑。让学生懂得“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道理,懂得了道理,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投入其中,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才能调动各种智力因素进行积极思维;才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而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探究阅读,对于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课文内容质疑,要求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的学生)心动同时行动。
二、把握角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初次在课堂里进行自主阅读,往往会很不习惯,或提出一些没有多大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可以先教会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线索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而写,怎么写,然后根据文体特点,把握好角度进行探究,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中心意思的表达、表现手法的选用等方面进行设问质疑。引导学生对动词、形容词表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语、似是前后矛盾的词语,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从“表达了怎样的意思”,“表达效果怎样”等角度发问。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侧重。记叙性文章侧重于词语的感情色彩和生动性。说明性文章侧重于词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议论性文章侧重于词语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把探究的触角伸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对句子的探究,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篇章、段落、层次的中心句。比如记叙性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句子,描写环境气氛的句子,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句子,结构上相互照应的关系句,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抒情、文中的警策句等句子,或从表达了什么意义,或从是怎样表达的,或从表达效果怎样,或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发问质疑。
对段、篇的探究,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用,详略安排,先后次序,表现手法的选用,段落作用等角度提出问题。散文中那些看似与中心无关的文字,小说中那些不是主人公的小人物往往也有探究质疑的价值。
三、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学会探究”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教学观察和实践经验,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敢于探究阶段。帮助学生达到敢于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就学生而言是个突破;学生提出的疑问仅是一些简单肤浅的问题,教师可以完全不要管它,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者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让同学们大家自己讨论合作探究解决。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多而乱”,教师也可全然不顾。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扶持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使“外因”转化为“内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慢慢的再让学生“渴望”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模仿探究阶段。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模仿,无论是生活习惯;人际交往,还是说话写字,语言表达。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可言。在这个阶段里,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可以根据典型的课文或文段举例提出问题,并阐述提出问题的依据和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提出问题,主要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模仿,至于提问的深度和广度,暂时不必计较。
四、析疑激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读懂课文,学生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完毕,就万事万事大吉。而我们今天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自然到社会,从小到大终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在析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激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后,点拨学生分析疑问解决疑难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将阅读跟学生既有、现有、将有的“生活”相联系,相沟通。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去阅读,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就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就为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后,就有同学把“左联”五烈士的生平与作品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从网上查找了不少的资料,并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
附:主要参考文献:
1.《教学的革命》梅里美 哈明 [美]
2.《教学行为指导》 Deborah.L.Bainer Kim K.Metcalf[美]
3.《新课程标准(解读)》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管窥》 毛承延 程红兵
5.《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个性化阅读》 成巧云
6.《语文教育行为论》田瑞云
7.《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