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我、 熊玉娇、 张洪强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如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军民融合联动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是实现该项政策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与军民融合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军民融合对人才、技术的需求,联系高校现有人才培育体系,探寻两者间的契合点,以此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
一、高校军民融合的内涵与联系
高校军民融合是指军民融合与高校联动发展。军民融合要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平台与技术转移阵地、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则要为军民融合提供关键的人才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和创新动力保障。
《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对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高校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充分调动高校的创新资源,对推动军民融合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现状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势在必行。2015年,军民融合首次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自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社会各方面人员、组织积极响应,高校也不例外,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高校都有意识的将其与军民融合结合起来。但由于经验上的缺乏、思想观念认识上的不足以及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等问题,都阻碍了高校军民融合的步伐。加之高校战略定位不明晰、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整合能力不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都使得高校在应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1.现有管理体制上的约束
虽然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以往按行业分割的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改变。不少行业仍自成体系,这造成了军民融合主体上的分割,导致高校在想要与该行业进行深化合作但又由于种种限制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这样既不利于行业资源和高校人才资源的匹配,同时也违背了军民融合整合资源的初衷。
2.高校军民融合定位不准确、人才储备不足
通过军民融合相关文献和文件资料查阅,收集整理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类型,以及各类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结合“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从类型维度、学科维度和规模维度,提炼总结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人才需求。
在现有高校中,除了少数的国防、科技类大学在军民融合方面表现突出以外,其他高校则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还是高校在军民融合定位上的问题。例如,师范类高校重视学校教育门类学科、财经类高校重视学校财经类学科,这在以往看来视乎并没有什么不妥,重视学校强势学科建设也是很多高校的选择。但人才培养应适应国家定位,国防坚固才方便发展其他领域,在军民融合的政策下,高校原有定位便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很多高校在军民融合过程中,暴露出师资力量不足、学科门类不齐全、学科建设不均等问题,制约了相关人才的储备,减慢了高校军民融合的步伐。
3.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上存在障碍
由于军工院所与当地高校所研究方向上的差异,两者间科技力量整合困难,导致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高校军民融合系统中流动困难,进而阻碍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实现。
4.军民融合意识不强、参与军工科研主动性不高
很多高校在军民融合政策下表现出束手无策的现象,认为这与自己专研的方向没有关系,更有甚者认为参与军工科研,就等于给自己上了“枷锁”一般,不得与外界交流,处于一种完全的保密阶段,一旦自己参与的项目透露出那么一星半点的消息,自己的前途无望,甚者可能被当做泄露国家机密而受到惩罚等等,这都导致有关科研人员军民融合意识的薄弱,以及主动性不高的现象。
三、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
2015年3月12日从国家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据《2020-2025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报告》数据了解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坚持走市场化改革道路,紧紧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锐意创新,团结拼搏。
这些年国家一直坚定地在走军民融合路线,2015年到现在,前期准备基本就绪,关于国内外的形势与经验,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正是我们大力朝这个方向靠拢和发展的好时机,并且高校在此项战略中有着极大的优势,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高校拥有着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师资力量团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其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学子有更好的接受力和创新力,能够在相关方面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最后,在有关政策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高校有足够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推进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上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之,如何有效落实高校军民融合发展,整合利用双方资源,培养创新性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普通高校在军民融合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紧跟时代需求,聚焦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国防创新应用型人才、国防战略型人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现阶段普通高校军民融合培养的关键问题,应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探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推进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贡献力量。
虽说目前军民融合建设经验不足,建设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我们始终应该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高校的创新资源,深化高校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技术转移阵地、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则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关键的人才资源、科技生产力和创新动力保障。高等教育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军民融合与高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和特色课程建设等路径,以此促进师生对于军民融合政策的了解,从而达到契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目的,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军民融合相结合,充分挖掘高校师生的创新潜力,促进高校与国防、军事深度融合,为国防事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梅秋平,李园奇,柳光利.军民融合背景下兵工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创新研究——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80-81.
[2]庞更新,崔爱平,刘志遥.预备役教育视角下高等教育“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0(18):82-83.
[3]许桂云,柳光利,李园奇.军民融合模式下职业本科院校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6):108-109.
[4]韦银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8-22.
[5]牛国林.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20-23.
作者信息:
陈怡我(1991-),女,汉,四川成都,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熊玉娇(2000-),女,汉,四川成都,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张洪强(1995-),男,汉,四川成都,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项目课题:
西华大学课题“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军民融合路径研究——基于西华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项目编号:JMRH201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