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筑国魂——红色文化题材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卢美娴
[导读] 毛泽东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卢美娴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新桥小学  516211
        摘要:毛泽东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主席的这番话,体现出了浓厚的红色精神。时代在不断发展,距离革命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在共产党员身上仍然流淌着为建设美好中国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身而为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认识正道,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感受无数革命先辈们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感恩并且铭记历史,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美好生活。
        关键词:红色文化;爱国精神;小学语文;爱国意识
        新版语文教科书中编排了许多关于红色文化题材的课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由学生懵懂未知阶段到形成完整的家国观念,逐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从烈士先辈们处继承的革命精神的培养。
        比如,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升国旗》,通过浓厚的仪式感,带领同学初步认识国家这个非物质概念,产生和建立浅显的爱国意识,在有一定观念基础之上,再引导同学进一步通过学习教材中其他人事物,如三年级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四年级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逐步完善对党和国家、对华夏民族的概念,做中国人、铸中华魂,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爱国理想。
一、立足课文,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体悟红色情感。
        每册教材穿插的红色文化课文都是有其鲜明教育意义,如《升国旗》一文意在帮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训练升旗仪式行为,感受浅显的爱国情感;再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其本意在认识先进人物雷锋,通过学习榜样令学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等。因此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吃透教材,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本班学生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法。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做好备课,在讲解文章时只是一味宣读课件,没有自己的情感,机械地当一个“复读机”,也不曾给与学生思考和感受的机会,直接将课文答案抛出,看上去是把课“上”完了,但是学生只掌握到该认的知识技能,对更深层次的情感方面完全没有熏陶感染,长此以往,教师是在变相的剥夺他们感受爱和美的能力。
        学生学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测量,但是德育的效果难以用数据检测出来,这时候就要依靠教师戴上“演说家”“演员”“音乐家”等面具,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听、说、想等方式来学习课文中蕴含的红色情感。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时候,面对一年级小朋友,他们思想还不成熟,思考问题比较片面、浅显,还不能体会高级别的情感,我就常常用引导发问的方式来启发他们思考,如毛主席在那儿住的时候看到什么?从“很远”这个词看出什么?大家想象一下,没有水吃会有哪些困难?挖井时会受哪些累?从这里,你能看出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发言,一起讨论“吃水难”难在哪?“挖井苦”,怎么苦?经过一系列的谈论和发言,同学们逐渐理解了乡亲们生活艰难,取水困难的境地,越发的喜欢上这位不怕困难,乐于帮助乡亲们的毛主席,从而理解了乡亲们立碑是为了纪念毛主席和战士们,对这些帮助了自己的人表达感恩和敬爱之情。
        除了启发思考,我还会找其他红色文化小故事让同学们拓展理解红色精神,这种精神在千千万万为国为民的普通人身上,他们微不足道,却时时刻刻践行团结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一袋干粮》中,13岁的小红军小兰的故事,《少年游击队》,《王二小》等,这些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意味深长,是同学们在经过引导后能够理解并体会的,这些为了他人贡献力量、奉献自身的行为将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学习的种子,等待将来发芽的一天。
二、联系当前实际生活,寻找先进榜样,加深切身感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红色人物精神时,除了要注意学生身心情况特点外,也可以适当的引导生活中见过的先进人物来扩展这类红色精神,这样更加有力地用事实说服同学们对红色精神的传承,让他们明白在当今时代还有无数为了理想和使命奋不顾身的人,为我们岁月静好的生活负重前行。
        三年级中的《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它所叙述的事情远在革命年代,与学生当今和平富足的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就会从身边举例子,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我们生活中还有谁也是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不顾个人安危,坚守职责?我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言,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更加顺畅,社会的认知范围更加广阔,对情绪情感的感受更细腻,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经过资料收集后,同学们举了许多例子,如钟南山院士,一个真实、普通、甚至是平凡的中国医生,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受命,赶赴一线,去拯救那些深受病毒折磨的患者;再如在武汉抗击疫情的一线的白衣天使单霞,穿防护服带防护头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为了节约时间剃光长发,争取更多的时间救护病人们;再如人民子弟兵冒小驰,在洪水决堤的危难时刻依然站在淹道路中间地势最低、水势最急的地方,他舍生忘死的战斗身影令人落泪……通过这些真人真事,同学们对红色精神感受冲击更大,它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能引起同学们心里的共鸣,如此极大地扩展《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内涵,它体现的不仅仅是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白求恩大夫,更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为崇高的历史使命舍生忘死的精神。
三、深化爱国情感,升华而为之奋斗的理想
        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曾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一朵朵朝气蓬勃的花儿,一株株奋力扎根大地的幼苗,他们有着光明的未来,肩负着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任。同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还处在发展中,很多都对自己未来没有很清晰的认知,不知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是为了父母殷切的期盼,可能是为了想要得到的表扬和奖励,可能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仰慕的目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是一种光荣的行为,每个人都有爱国的权利,对国家的爱使我们精神更加强大,每个炎黄子孙之间彼此联系更加紧密,不怕艰难险恶,勇于面对困难。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当自身的雄起之时就是国家强盛之日,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作者:叶圣陶   出版社名称: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05 ?ISBN编号:978750419003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出版社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  ISBN编号:9787303133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