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杰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农民战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指的是农民为了反抗封建压迫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农民起义也自始至终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爆发了数以千计的农民起义,将不同时期的农民战争加以对比分析,对于把握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规律和了解农民战争和封建社会的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李自成起义
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朝在前后三百多年的时间内一共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平均一年就会爆发1.4次,然而在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之下,宋朝却没有被农民起义动摇根基,著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也只是掀起了一地波澜,也没有爆发如黄巾、李自成起义这种席卷全国的大规模起义运动,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明末李自成起义直接覆灭了明朝。造成这种不同结局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其领导者的才能不同等主观因素外,还要将两者放到封建社会中去进行对比。
一、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
(一)由反对人身和经济压迫到反对封建地权
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于北宋建国初期,在起义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均贫富”的起义口号,此后,带有“均贫富”思想的起义口号层出不穷,例如之后较为著名的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等,都运用了“均平富”的口号,成为了历次农民起义战争在舆论共鸣和思想号召上的强有力武器。关于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各朝各代史学家有着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所处于封建社会之中的中国古代史学家们受制于“当局者迷”的局限性,无法从整个封建社会变迁的视角上来看待这一问题。 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的“均贫富”这一口号,已经标志着农民阶级反封建性大大加深了,但是在领导农民起义的实际行动上多采用劫富济贫的方式。北宋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其重点已经倾向于民户土地的占有并据之收取赋税, 而非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人头税收入和各项徭役的完成。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依据土地占有情况来收取土地税的情况下, 农民的人身负担相对减轻, 但相比而言经济负担却在加大。又“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栗,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 乾隆官修.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M] 列传一百三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说明这次起义主要针对的是当地大户大地主。无地的佃农, 虽要向国家承担的义务相对较少, 但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付租税, 国家需要地主承担的各项义务也就由地主转嫁给佃户身上。剥削方式为“农夫输于巨室, 巨室输于州县, 州县输于朝廷, 以之禄士, 以之饷军, 经费万端, 其尽出于农也。[ 《鲁斋集》卷七《赈灾利害书》[M].转引自王育济《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农民在这种土地制度下所感受的压迫也已经由以前封建国家的人身压迫为主转为封建地主的经济压迫为主, 而封建社会固有的人身压迫依然存在。农民在斗争的过程中其斗争矛头指向就是要反对人身和经济的双重压迫。王小波能说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样的话并且受到农民大众拥护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历代史学家总是把这场起义的原因归结为朝廷的赋敛, 只是看见朝廷之于地方的聚敛而没有看见地方州县之于当地大户以及大户转嫁负担给农民的更深层次的关系。这场起义在当时确实用“均贫富”的口号以付诸了行动,为当地穷苦百姓带来了希望。但他们仅仅是对部分地主的土地进行剥夺,以及一些祠寺之田授予贫者耕种,并没有提到土地制度问题,而且从他们的斗争实践过程也主要是劫富济贫式的分浮财和钱粮。和宋朝其它农民起义类似,这一时期主要是表达他们反对人身压迫,争取土地和钱粮的平等,但对于土地问题,宋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无法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
而明末李自成起义,同样也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但其内容和实践却和王、李起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占据山西时,进一步提出了“贵贱均田”[ (清)查继佐撰.罪惟录卷十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的起义口号,从农民起义军的具体实践上,他们在占领区开始没收贵族田庄进行屯种,如崇祯十六年驻军河南南阳时,对明朝宗藩之地进行耕种,李自成派遣地方官对土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反映了全国被压迫农民的意志和要求,充分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由争取财富平均到全面反对封建社会各项制度
1、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的口号以号召民众支持起义运动,从口号来说仅仅只是想达到消除贫富不均的目的,并不像李自成起义中的“均田免粮”那样达到制度改革的高度和深度。杀彭山县令齐元振,“散其金帛”,将这一贪官搜刮自民间的金帛,还于民间。说明这次起义,仅仅是以“劫富济贫”的方式,解决农民贫乏的问题,其没有制度可循,也没有对地主阶级予以有力打击,更没有将原有的封建统治秩序打乱。
2、李自成起义军所提出的主要措施和口号在经济改革和政治变革等方面推行了全面的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在经济上推行了“均田”,“不纳粮”、“三年免征”等新型土地政策外,还针对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变革意义的措施。提出了“平买平卖”、“公平交易”等政策,起义军一方面对工商业者实行保护,严禁士兵掠夺财物。例如在山东地区“杀官不掠商”。另一方面,又欢迎人民“担百货入营中”进行贸易。[ (清)计六奇. 明季北略卷十七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由于起义军执行了这一正确政策,因而对起义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义军每到一地,市民总是“开城迎贼”结塞以拒官兵。[ 彭孙贻.平寇志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打击和封建秩序的重建,据《长治县志》的记载:“自明季闯贼煽乱,衣冠之祸深,而豪民之气横,乡保揖让于绅,奴仆玩弄于主翁,纲常法纪,扫地无余。贫儿徒成富室,贱隶远胄华宗。衣裳车马,饰都雅之容。甲第田园,肆并兼之策”[ 傅玉璋.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大顺政权的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第1期).
]。这段史料中的“豪民”、“贫儿”、“贱奴”指的是贫苦大众,而“衣冠”、“主翁”指的是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广大农民群众在“闯官”的领导之下和封建地主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二、结语
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期时,起到的是自发调整封建统治秩序,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农民起义必定打击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继任的统治者必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把封建剥削降到了农民能接受的程度,从而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例如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实行修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勤政节俭,以民为本等等。同时,农民起义促使腐朽封建统治者灭亡,新的统治能力强大的统治者上台,也使封建社会继续发展。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封建社会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越积越深,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修小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诉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普遍更加激烈,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乾隆官修.《钦定续通志》[M] 列传一百三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何竹淇编.《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上 第1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清)查继佐撰.《罪惟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傅玉璋.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大顺政权的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第1期).
[5](清)计六奇. 《明季北略》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6]彭孙贻.《平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
作者简介:徐元杰,男,1995年生,四川内江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专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