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D动力工作室”走出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基于创新创业工作室培养学生成功典型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李媛媛 韩双凤 马玉华
[导读] 在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基于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日渐增多
        李媛媛   韩双凤   马玉华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
        摘要:在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基于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日渐增多。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基于“3D动力工作室”的四维一体的教育模式,并培养出以xx为典型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四维一体;工作室;创新创业
        
        xx,男,中共预备党员,201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3班,班长,曾任机械设计协会组织部部长,并担任2018年学生教官。成绩位列2017级机自专业年级前列,曾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西海岸新区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申报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论文一篇,参与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一项,并荣获奖项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8项,校级以上奖项10项,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荣获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最美志愿者称号。在大学中参与并成立创业项目,现为青岛承鲁三维增材制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设计负责人。
        该生于2017年9月入校,同年11月份进入青岛黄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3D动力工作室”进行学习。短短3年的时间,他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成果,将自己塑造位一枚明星,于2020年加入中共共产党并获得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并成功入职知名企业。
        回顾他的学习历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协会给予的机会。3D动力工作室是以建模概念为主的创新型学生组织。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和参赛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基于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当然成功的例子不止他一个,学生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收获了大量的荣誉、证书,学习到了班级课堂之外的各种创新知识,为日后就业、考研深造、适应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基础。借助钱立豪成功的事例,总结工作室的运行中的可取之处如下:
        1 基于“3D动力工作室”构建“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凝练出三位一体:学校实践基地+大学生社团组织+创业实到时践”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1]。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缺乏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传统教学存在明显冲突、缺乏充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以至于在这种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3D动力工作室,在总结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优缺点的同时,大胆创新,根据工作室的运行特点、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形成了“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在几年的试运行、改进、实践、优化的探索中,培养出了以xx为典型的优秀学生。
        2 基于“3D动力工作室”构建“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1“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进行着传统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来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所以,不可能完全打破传统教育而新生出来一种完全不同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依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工作室的弥补培养,通过大赛、论文、专利等,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配备高素质综合型教师团队,进行传统课程之外的知识的教学及课外辅导。学生工作室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占用了在校时间的一半,因此,工作室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补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空虚的填补。
        在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该项目的理论及实际研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于本院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依托于3D动力工作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及环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的学生。
        培养的过程体现在:
        技能型:

        应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跟技能型一致,只是在大赛和做项目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发现某类学生适合于进行技能的应用,最终就业方向为3D打印操作人员、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人员。
        创新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创意较多,往往在项目和大赛同时,能够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最后的毕业走向应该是行业中的设计人员和工程师。
        综合型:综合型的人才的培养,往往这类学生精力较足,感兴趣的方面比较广,参加的大赛类型和方向较多,最终的毕业走向涉猎面较广,往往比较受企业的欢迎。
        无论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都不是开始就能够决定的。工作室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老师和学生除了学习上,还有工作上要进行朝夕相处,在平时的合作和朝夕相处中,老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进而根据学生的优点进行导向性的培养。最后为社会输送四维一体的智能制造人才。
        xx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创新力,对三维和3D打印的浓厚的兴趣,让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初绽光芒,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万万发掘不了也塑造不成的。最终毕业时,他成为了综合型的人才,成功入职。
        2.2“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从大一开始学习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二接触专业课,同时开始进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课程等,最后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跟着老师和学生的步伐在走,往往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甚至有的学生到了大四要毕业了,都在迷茫,自己能干什么,要干什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没有很大的兴趣去学习,更不要谈什么自主学习了。
        基于“3D动力工作室”的“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3 结束语
        xx只是众多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基于工作室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将工作室作为载体,大赛、论文、创新创业项目、专利为驱动项目,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并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3D动力工作室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将基于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提供各种有力的保障运行机制,本着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3],将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孔宪东.“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众文艺,2016,(19):223-224.
        [2]何苗,王婷,王保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7):128-129.
        [3]杨慧.三位一体: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1):212-213.
        作者简介:李媛媛,女,1979.09- ,山东烟台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铝合金切削、机械设计。
        本文系课题:基于“3D 动力工作室”构建“四维一体”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hxyjg2030)的阶段性成果;《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